林木茂盛、花種豐富,近年來,浙江紹興嵊州的北漳村依靠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養蜂這一“甜蜜事業”。可是,“甜蜜事業”也有不甜的時候。這不,村里原本以師徒相稱的兩位養蜂人,就因為蜜蜂“盜蜜”一事鬧到了派出所。
“甜蜜事業”夭折,師徒反目
70多歲的劉某是北漳村較早一輩的養蜂人。早些年,人們養蜂前,都習慣向劉某討點經驗,劉某也知無不言。今年50多歲的涂某在養蜂初期,也多次向劉某請教,加上兩家人住得也近,索性以師徒相稱。
隨著養蜂人越來越多,劉某發現,自己雖然資歷深,但效益卻不是最好的,就連涂某的生意都比自己好,讓他憋著一股氣。去年9月,劉某發現,涂某家的蜜蜂經常飛到自家蜂箱中“盜蜜”。
憑著多年的養蜂經驗,劉某在自家蜂箱外涂抹了大量毒藥,然后將蜂箱牢牢關住。這樣,自家蜜蜂飛不出來,無法接觸到毒藥,可從涂某家飛來的蜜蜂卻紛紛中毒。
蜜蜂突然一只只離奇死去,涂某很是納悶。為弄清原因,涂某沿著蜜蜂尸體分布的軌跡,最終找到劉某的蜂場。辛辛苦苦養的十五六箱蜜蜂全被毒死了,看著房角堆著的空蜂箱,涂某又心疼又生氣,于是報了警。
警調銜接,查明事情真相
派出所民警來到劉某的蜂場詢問,劉某痛快承認是自己下的毒。可是他又說,自己只是在自家蜂箱上涂了藥,是涂某自己不管好蜜蜂,這才造成蜜蜂來“盜蜜”時中毒死亡的。
為了從根兒上解決問題,民警找到金庭司法所所長虞瀟方和當地的“羲之故里”調解工作室,邀請他們一起參與調解。
見調解員來了解此事,涂某說,攻擊其他蜂群“盜蜜”是蜜蜂的一種習性,“又不是我指揮它們去劉家的!”他認為,劉某正是利用了蜜蜂的天性,才用計毒死了自己的蜜蜂,還不肯賠償,自己實在太委屈了。
可說起這件事,劉某還是那句話:“我在自己家蜂場下藥,和他有什么關系?我又不是在他家蜂場下藥。”他說,要賠也可以,但是之前涂家蜜蜂來自家盜蜜的損失,也要好好算一算。
經過民警和調解員的工作,最終,雙方同意進行調解。
專家答疑,說法明理解糾紛
蜜蜂是否真的有“盜蜜”這一習性?“盜蜜”究竟會造成多大損失?調解員拜訪了當地的養蜂專家。專家告訴調解員,“盜蜜”這種事吧,還真有。
在外界蜜源缺乏的晴暖天氣,養蜂場常發生“盜蜜”。有的是強勢蜂群進入別的蜂群盜劫已儲存的蜂蜜,有的是蜂群內部互相“盜蜜”。專家表示,飼養的蜂群比較弱勢、蜂箱關合不嚴密等,都會給強勢蜂群造成入侵機會。此外,檢查蜂群時間過久,或檢查、喂飼時把蜂蜜滴在箱外,也能引誘別的蜜蜂前來“盜蜜”。蜂場一旦發生“盜蜜”情況,若不立即設法制止,情況將越來越嚴重,各蜂群將會互相咬殺,被“盜蜜”的一方,輕則存蜜被劫光,工蜂大量死亡,蜂王被殺;重則蜜蜂飛逃,蜂群覆滅。
說到底,這是蜜蜂的一種自然習性,不可控。
“如果蜂群勢力差不多的話,發生‘盜蜜’的可能性會小一些。但是明知有蜜蜂‘盜蜜’,在自家蜂場下藥,從而使對方蜂蜜死亡,這樣的行為,是不符合行規的。”專家表示。
專業養蜂人對劉某家蜂蜜被盜情況進行了勘查,確定損失不大。大家也一致認為,劉某雖然是在自家蜂箱上下的毒,但卻是利用了蜜蜂的天性,最終造成涂某家蜜蜂死亡,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同行的專業意見和行規擺在面前,劉某也無話可說,最終同意賠償。在調解員勸說下,涂某也認可了劉某的做法雖然不厚道,但也與自家蜜蜂“盜蜜”有關,因此同意適當讓步。最終,雙方簽署調解協議,劉某支付7500元作為涂某蜜蜂死亡的補償;同時約定,各自加強蜂群管理,做好防盜措施,盡可能防止“盜蜜”情況發生。
考慮到這一帶有不少養蜂人,為了避免此類矛盾糾紛再次發生,金庭鎮司法所所長虞瀟方還打算根據這一案例,籌劃一個“以案釋法”的小型講座。“我們準備將金庭、漳北兩鎮具有一定規模的蜂農集中起來,以這次糾紛為例進行講解,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習養蜂的行業行規和相關法律法規。”
(肖春霞)摘自《浙江法制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