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大地為紙 風霜著色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農村是我繪畫創作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根脈所在,這輩子離不開了!”面對筆者的詢問,農民畫家王復軍露出堅毅神情作答,絲毫沒有猶豫。

  令人難以置信,眼前這位年已73歲,既非家庭傳承又非科班出身的老人,一輩子駐守閉塞鄉間,硬是憑著自己對農村、農業、農民和傳統藝術的熱愛與堅守,以大地作紙、汗水為墨、風霜著色,先后創作近萬幅農民畫,在國內外舉辦展出60余次,其中200多幅作品獲獎,有近3000幅作品被各地美術館、紀念館及友人收藏。

  王復軍先后獲得世界民間藝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農民畫協會常務理事及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等眾多“頭銜”,但他最看中的還是“世界杰出華人”“共和國藝術家最高成就獎”“中國畫鄉優秀畫家”“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和“江蘇省特色文化標兵”等殊榮。他說:“這些榮譽不單單是授予他的,更是授予農民的。”

  堅守,鑄就非凡業績

  1949年,卸甲歸田、家境貧寒的新四軍戰士王標,帶著妻子楊秀英和三歲的兒子復軍,從老家濱海縣“一擔挑”來到曾經戰斗過的江蘇省射陽縣黃海灘頭(今臨海鎮鹽店村境內),蘆葦墻、茅草頂,搭個窩棚安下家,就地取糧,鹽蒿充饑,魚蝦當飯,開荒種糧。地處偏僻,王復軍時常就地取材,以地為紙,撅柴作筆,從小便展現了繪畫天賦。

  因家中經濟困難,初中畢業的王復軍只得回家參加集體勞動,那些年,王復軍先后在大隊當過耕讀老師,干過民兵排長、生產隊會計、隊長及大隊副書記、大隊長等職,他積極工作及潛心創作的熱情始終不減。

  黃海之濱,邊防前哨。王復軍不僅積極參與軍民聯防活動,而且還創作出大量主題為“學習解放軍、軍民一家親”的壁畫,引起駐地部隊的關注,并先后在《解放軍報》《新華日報》《東海民兵》等報刊上宣傳報道他的做法與事跡,被駐地部隊、團縣委表彰為“五好民兵”“優秀共青團員”。

  1975年7月,江蘇省文化廳召開美術創作座談會,指定王復軍作為全省唯一農民業余作者代表參加,使他有了與錢松喦、劉海粟、陳大羽、傅小石等全國著名美術大師及南師、南藝美術教授及美術評論家們同坐一室的機會。會上,主持人點名要其發言。王復軍向大師們匯報了自己學畫過程、創作經歷,贏得陣陣掌聲。會后,他還應邀到南師、南藝做報告,受到師生們熱烈歡迎,省級多家媒體給予報道,在南京美術界引起轟動。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暖了偏僻的鄉村,也更加激起王復軍不斷創作的熱情。一幅《售新棉》入選中國美術館展出,《家鄉魚歡》《共產黨的領導好》《芝麻開花節節高》等作品在省展出。《勤勞致富光榮》《勞動能手》《豐收之歌》等眾多作品登上了國家、省、市報刊。1981年3月,王復軍成為江蘇省美術家常務理事會會員。他不僅是射陽縣第一個進入省美協的畫家,而且也是當時全省唯一的一個農民畫家代表。隨后不久,王復軍又被中國美術家協會吸納為會員。《鹽阜大眾報》以《大地為師》長篇通訊介紹了他的事跡,1984年2月王復軍當選為縣政協委員。

  隨著區劃調整,王復軍所在鹽店村歸屬新成立的六垛鄉管轄。1984年6月,在縣文化館極力推薦及縣文化局與六垛鄉黨委協商后,決定聘用36歲的王復軍任新成立的六垛鄉文化站站長。

  責任,技藝得以傳承

  多年來,王復軍將弘揚民間藝術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竭力精心培育本鄉、本縣農民畫作者的同時,對慕名從黑龍江、湖北、山東、福建、河北、河南等地而來的200多名農民美術愛好者,也是熱情接待,真技相傳,毫無保留,有求必應,使得多人學有所成,如今成為活躍在畫壇上的名家。1988年3月,文化部社文局來函邀請王復軍赴京籌備召開中國當代農民書畫研究會代表大會,并當選常務副會長。1991年5月,六垛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2001年因六垛鄉撤并及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王復軍提前退休離開文化站長崗位。面對閑置待售的原文化站站房,對此難舍的他籌資買下,創辦起“王復軍農民畫院”,靜心耕耘在自己鐘愛的藝術天地里,繼續輔導著縣內外民間藝術愛好者。2002年,他的作品《跟著太陽走》,在首屆西柏林國際藝術節大賽中獲金獎。2005年創作的《樂在其中》獲國際特別金獎,先后在美國、馬來西亞等多國巡展。2006年,他的《豐收樂》在全國萬余幅作品中被國家郵政局遴選為新一年郵折封面和紀念郵票。2010年9月,他與妻子梁士玉分別創作的《抬花轎》《粒粒皆辛苦》,在上海世博“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上喜獲一、三等獎。2011年6月,中國農業博物館副館長張力軍率人登門,從王復軍50多年創作的作品中,選出36幅具有一定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的精品入館收藏。

  為讓農民拿起畫筆,年已70多歲的王復軍操碎了心,他堅持每天早上5點多鐘就起床投入工作,晚上常常忙到深夜。他先后培訓輔導過200多人,學員中年齡最大的73歲,最小的10歲,現能獨立創作的已近50人。近兩年來,他先后組織學員創作參加縣內外賽事30多次,完成作品538幅,有162幅獲獎,其中被各級收藏的作品就有230多幅。59歲的顧乃秀在他輔導下,去年僅繪畫收入就達3萬多元,并當選為市婦代會代表,被表彰為“最美射陽人”。張文秀、趙劉霞、葛春芳等這些昔日的農家婦女,如今都有多幅作品在全國大賽中獲獎,成為“文化一條街”上的名人。

  (郭開國)

  摘自《鄉鎮論壇》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