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84萬人,增長0.6%。
農民工收入提高的同時,相關保障也進一步得到增強。以居住情況為例,《報告》顯示,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繼續提高,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例提高,居住設施不斷改善。
具體來看,2018年,進城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2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在進城農民工戶中,2.9%享受保障性住房,比上年提高0. 2個百分點。在進城農民工戶住房中,有洗澡設施的占82. 1%,比上年提高1. 9個百分點;使用凈化處理自來水的占87.7%,比上年提高0. 7個百分點;獨用廁所的占71.9%,比上年提高0. 5個百分點;能上網的占92. 1%,比上年提高2. 5個百分點;擁有電冰箱、洗衣機、汽車(包括經營用車)的比重分別為63. 7%、63. 0%和24. 8%,分別比上年提高3. 6、4. 6和3. 5個百分點。
江榮昌家在東北,兩年前孩子考上大學后,夫妻二人便一起到山東的一家養殖場工作。江榮昌說,在這里上班每天都有工資賺,一年下來比在家務農能多攢不少錢。“我們住的地方,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有,還能上網。”
孩子教育方面,《報告》顯示,進城農民工隨遷兒童教育情況有所改善,具體表現為3?5歲隨遷兒童入園率提高,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兒童在政府支持的民辦學校就讀比例提高。
對于留守兒童,不少地方采取措施提高保障水平。如四川已在80萬以上人口大縣(市、區)中統一設置農民工服務機構共64個,服務覆蓋1500萬農民工。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有人口150余萬,外出農民工達41萬人。該縣農民工服務中心主任劉剛介紹,服務中心有25個聯系成員單位,包括人社、交通、教育等部門,中心統籌部門對“留守婦女、老人、兒童”進行服務。
“過去出門打工,最揪心的是家里一老一小,現在有了農民工服務中心,家里的事也放心了。”仁壽縣農民工代翠英說。
《報告》還顯示,進城農民工城鎮歸屬感較為穩定,38%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鎮的“本地人”,與上年持平。進城農民工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6.5%參加過所在社區組織的活動,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最近出臺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明確要求,提升城市包容性,推動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規范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制度。
此外,在技能培訓、工資保障等方面,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行動。人社部年初印發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末,普遍組織新生代農民工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培訓覆蓋率;普及職業技能培訓課程資源,提高培訓可及性;普惠性補貼政策全面落實,提高各方主動參與培訓積極性。司法部最近出臺意見,要求認真做好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有關工作,爭取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行政法規年內出臺。(劉 欣 邱海峰)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