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泡菜、學音樂、練書法……今年的“六一”兒童節,重慶涪陵、南岸等多個區縣的鄉村小學里,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快樂的神情。“以前只有城里孩子們才能去的少年宮,現在我們也能去了。”南岸區迎龍小學的一位小學生對記者說,他馬上要去學校里的少年宮排練節目,待會兒還要登臺演出。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重慶針對鄉村孩子課后無去處、課外活動匱乏等問題,啟動了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項目。截至2018年底,重慶市在偏遠鄉村的532所鄉村學校建設了532所鄉村學校少年宮,主要提供琴棋書畫、科技發明、體育鍛煉等農村急缺的素質教育活動,惠及60萬名農村未成年人。今年全市33個貧困區縣鄉鎮中心小學將實現鄉村學校少年宮全覆蓋。
留守娃課后無去處 成為家長心病
“每到寒暑假就是我們為難的時候,讓孩子在家里又不放心,進城我們又沒辦法照顧他。”家住重慶涪陵區農村的李培華夫婦是重慶主城一基建工地的工人,家里有一個在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由于夫婦倆常年在外打工,兒子從小便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李培華告訴記者,兒子讀書的學校離家只有二十多分鐘的路程,剛上學那會兒,每天一放學就立馬回家了,可從兒子上四年級之后,每天放學后總會晚到家幾個小時。“后來我們才知道,兒子每天放學后去了同學家打游戲。”李培華回憶道,得知消息后,他立馬趕回老家教訓兒子,可兒子卻說“回家后沒什么玩的,跟爺爺奶奶也沒什么話說,他只能跟同學玩兒”。
考慮到兒子的安全問題,李培華夫婦決定給兒子買一個手機。可沒想到,手機一買,兒子雖然每天按時回家了,可卻在手機游戲里越陷越深。“我們也沒辦法,帶孩子就掙不了錢,掙錢就帶不了孩子。”李培華說。
在農村,存在著不少與李培華夫婦面臨同樣情況的家庭。留守兒童大部分靠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著讀書,除了學校便很少有去處,更別提培養興趣愛好了。記者走訪了解到,相比城市孩子,農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普遍面臨著課外活動匱乏,精神世界不富足,學校之外無去處等問題,不少農村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難以自拔。在眾多家長眼里,子女課后無去處已經成為父母的心病,而且長時間沒有治療良方。
為解決這一問題,近些年來中央文明辦、財政部、教育部組織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開始大力投資建設鄉村學校少年宮。最近,中央文明辦三局、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在重慶召開全國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建設工作調研座談會。
鄉村少年宮讓留守兒童 “花開童年”
提及鄉村學校少年宮,重慶涪陵區藺市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學生王曉的爺爺贊不絕口。原來,王曉在該校少年宮里學到了一技之長——腌制泡菜。
王曉五年級的時候加入了學校泡菜腌制興趣小組,如今對泡菜腌制頗有心得。“我們每周制作一壇泡菜,將切好的胭脂蘿卜放進鹽水壇后,還要加仔姜、青花椒、紅辣椒提味,一周后就能取出來品嘗了。味道好的還送到學校食堂,讓全校師生都嘗嘗鮮。”
“胭脂蘿卜是咱們涪陵特產之一,鎮里流傳著一句老話:哪家哪戶沒有幾個泡菜壇子,就證明這家的媳婦不會持家。”王曉的爺爺說,自己曾擔心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制作泡菜這一流傳幾百年的老傳統會失傳。見娃娃們腌制的胭脂蘿卜像模像樣,他也就放下心來。
“咿……呀……啊……嗚……”在南岸區迎龍小學教室里,數十名學生正圍在一起進行川劇練聲,教授她們的是鄉村學校少年宮校外輔導員、重慶市川劇院青年演員周星雨。從低音喊起,一直喊到最高音,在外人聽來“鬼哭狼嚎”的聲音背后,卻是一張張燦爛的笑臉。
重慶各鄉村學校少年宮著眼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組織開展了“尋根鄉愁·留住非遺”“尋根鄉愁·留住丹青”等活動,開設“川劇變臉”“小郎中”“木葉吹奏”“癩子鑼鼓”“海棠嗩吶”“古韻銅絲畫”等課程,培養出一批非遺小傳承人。
在鄉村學校少年宮的熏陶下,孩子們在潛移默化地變化著。在家長周雪萍看來,鄉村學校少年宮最大的好處,除了全面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更重要的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他們覺得“我也行”、“我不比城里孩子差”。
要讓鄉村少年宮“活起來”
近幾年,重慶探索建立的輔導員聯盟在解決師資問題上成效較為顯著。據介紹,“輔導員聯盟”包括區域輔導員聯盟、專業輔導員聯盟、大學生輔導員聯盟。各區縣鄉村學校少年宮管理辦公室整合本區域內在校教師、退休教師隊伍,吸納文化服務中心、群藝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特長人才,建立本區域輔導員聯盟,根據各鄉村學校少年宮申報的項目需求,統籌調配安排輔導員。
同時,重慶全市各級文明校園還發揮示范作用,18所高校結對幫扶鄉村學校少年宮,以學校為單位招募建立大學生服務鄉村學校少年宮志愿者庫,結合學生特長和興趣愛好,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利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到鄉村學校少年宮擔任校外輔導員。
采訪中,多名鄉村學校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在學校建立少年宮的時候,他們很擔心因沒有師資力量,使其成為擺設,而現在,幾乎每個節假日少年宮里都有外來老師給孩子們上課,逐步讓少年宮“活起來了”。
(李 國)
摘自《工人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