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東省濰坊市臨朐沂山風景區的伏峪村是一個只有幾百口人的小村落,曾經是個典型的山區村和貧困村。在這里,害蟲螞蚱變成了村民發家致富的門路。如今,伏峪村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2018年,全村螞蚱養殖收入約360萬元,96戶174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昔日貧困村華麗蝶變“示范村”。
螞蚱供不應求
沂山風景區管委會伏峪村位于沂山腳下,村民房屋依山而建,沿河而居。出村往西北方向行進,放眼望去,一個個大棚順著山勢層疊分布,連成一片。在這里,既有百余平方米的普通塑料大棚,也有高科技的高溫玻璃大棚。
記者發現,大棚里種植的不是水果和蔬菜,也沒有養殖雞鴨等牲畜,而是螞蚱。不同的大棚里螞蚱大小不一,有的僅如蠶豆大小,有的已是成蟲。記者走近一個大棚,大棚入口處是一片帶拉鏈的紗網,紗網上停留著十余只正在納涼的螞蚱。進入大棚之前,工作人員首先輕輕拍打紗網,對趴在上面的螞蚱進行驅趕,以免打開紗網后螞蚱從縫隙飛出。拉開拉鏈之后,記者準備由狹窄的縫隙鉆入棚內,發現地上、水泥支撐架上擠滿了螞蚱,這些螞蚱棕褐色,身長八九厘米,密密麻麻,根本無從下腳。“你進去就行,看到人進來螞蚱會自己飛走的。”工作人員提醒。
按照提示,記者伸腳跨入棚內。拱形的大棚最高處約一人高,由幾根柱子支撐,成片的螞蚱聚集在一起。落腳時,腳下的螞蚱果然撲棱棱瞬間飛走,窸窸窣窣地啃著地上的玉米葉子。
“這叫墨西哥玉米,可不是咱們吃的普通玉米。”工作人員說,這種玉米的好處是可以像韭菜一樣收割,收割完后會繼續生長,非常適合用來作牧草。
“一個棚產200斤螞蚱,我這里有150多個棚還供不應求,剛來了個安丘的客戶,說是有多少要多少。”臨朐縣飛皇螞蚱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俊利說。
成立合作社“抱團”闖市場
王俊利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長,也是伏峪村的黨支部書記。說起為何會成立合作社養螞蚱,他打開了話匣子。
伏峪村以前是個典型的山區村和貧困村,村民靠種植玉米、花生等為生,收入微薄。2012年前后,當地一戶村民外出學習了螞蚱養殖技術,螞蚱養殖投資小、見效快、用工少、收益高,很快帶動了村里越來越多的農戶養殖。
“第三年,村里螞蚱養殖戶就發展到了十幾戶,養殖大棚近三十個,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王俊利告訴記者,像6米×20米的標準化養殖棚一年可養殖四茬,每茬產出螞蚱200斤左右,按照目前收購價15元每斤來計算,一個棚收入8000元至1萬元不成問題。更重要的是,大棚搭建比較簡易,村民只需購置部分紗網、鐵絲、薄膜即可,每個養殖棚的成本在3000元左右。不僅如此,養殖螞蚱技術含量比較低,勞動強度也不大,一個家庭婦女或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就能同時看管好幾個螞蚱大棚。
不過,當時伏峪村的螞蚱養殖知名度并不高,也少有客商上門收購,多靠養殖戶趕集零售及往酒店配送,銷路比較窄。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2014年,伏峪村成立了臨朐縣飛皇螞蚱養殖專業合作社,將村內的螞蚱養殖戶吸納為社員,為養殖戶統一提供螞蚱種苗、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銷售,增加了養殖戶和村集體的經濟收入。
如今村里的螞蚱養殖大棚增加到了300多個,當地村民超過半數從事這一行業。
政府扶持建設螞蚱田園綜合體
為發揮螞蚱養殖產業的扶貧帶動作用,在上級部門和沂山風景區管委會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6月,當地啟動了沂山伏峪扶貧螞蚱田園綜合體建設。該項目占地300畝,總投資900余萬元,其中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29萬元、債券資金100萬元,剩余部分由管委會自籌。
目前,綜合體共建設有標準化養殖棚155個,高溫養殖棚5個,高溫種植棚6個,1個觀光體驗棚,另外還規劃了一個30噸冷庫及一個螞蚱交易市場,并配套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該田園綜合體由臨朐縣飛皇螞蚱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吸引當地養殖戶加入,并將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合作社,他們既可入社發展螞蚱養殖,又可入社務工,帶動脫貧致富。“像是我們村的一戶聾啞人,外出打工難以找到合適工作,在合作社的指導下開始了螞蚱養殖,年收入能達到2.5萬元。”王俊利說。
49歲的孔繁英如今在沂山伏峪扶貧螞蚱田園綜合體打工,主要工作是喂養螞蚱,勞動強度不大,每天可以獲得80元的收入。“我在這里干了兩年了,一年怎么也能干300天,收入2萬多元。”孔繁英說,以前家里種植花生、玉米等,收入十分有限,現在家里的9分地用于田園綜合體建設,土地流轉的費用加上她的工資,足夠家里的日常開支。
像孔繁英一樣常年在這里打工的村民有二十多人,在這里他們不僅能獲得一定的收入,還可以隨時照顧家庭。
在該種模式之下,合作社盈利之后,除了社員獲得收益之外,村集體收入也得以壯大。2018年,全村螞蚱養殖收入約360萬元,項目分紅11.4萬元,96戶174名貧困群眾從中受益,昔日貧困村華麗蝶變成“示范村”。自2017年來,村里連續投入資金460余萬元,硬化了全村路面,并進行了綠化,村內主干道兩側安裝路燈,村內河道進行了治理,還修建了文化廣場、停車區等。2018年伏峪村成功入選山東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創建工程的村莊之一。
探索農旅結合路子
螞蚱產業漸成規模,在管委會的支持幫助下,伏峪村也在摸索著如何繼續深化產業融合,開辟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道路。
如今,在沂山伏峪扶貧螞蚱田園綜合體的高溫種植棚里,有機草莓、西紅柿、甜瓜等正茁壯成長,觀光體驗棚也已經建設完成,游客來基地游玩,可以采摘草莓,捕捉蟈蟈、螞蚱,品嘗油炸螞蚱等特色產品,農旅融合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新引進的蟈蟈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也給合作社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悉,今年,伏峪村計劃引入螞蚱深加工技術,推出螞蚱醬、螞蚱干等新產品,并繼續提升改造新農村建設,打造精品民宿,全面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周曉晴 郭英劍)
摘自大眾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