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新加坡的“不堵之道”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新加坡這個赤道附近的“小紅點”,人口大約560萬,國土面積僅約為720平方公里,道路就占據了12%土地總量,機動車保有量接近100萬輛。但即使是高峰期,也只有少數幾條道路出現短時擁堵,市內交通可以用“順暢”來描述。如何才能做到路網通暢?

  衛星鎮——“公開的秘密武器”

  新加坡是較為典型的多中心布局,由多個衛星鎮組成,衛星鎮之間由高速公路、地鐵連接。每個衛星鎮按照人口規模和布局配置相應的商業、學校、醫療等設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就近解決,極大減少了交通出行壓力。

  除了結合城市規劃通盤考慮,新加坡政府還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專項交通規劃。

  1996年發布的《打造世界一流的陸路交通系統》白皮書,闡述了新加坡城市交通發展理念和策略,指出實現該目標的關鍵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統,同時明確私人交通必須為享受通暢、無擁堵的出行“付費”。

  2008年,新加坡政府發布《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2008)》,提出建設以人為本的綜合交通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有效管理道路使用、制定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發展策略。

  5年后,新加坡政府發布《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2013)》,評估2008~2012年落實前一份規劃的情況,明確新加坡面臨居民期望提升、出行需求增加、軌道交通更加容易發生擁擠等挑戰,提出實現更好的通達性、提供更好的服務、建設宜居和包容的社區、減少對私家車出行的依賴等四項策略。

  擁車證制度控增量

  1990年以來實施的擁車證制度,讓新加坡有效控制汽車數量增長。

  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簡稱“陸交局”)會根據每年淘汰車輛的數量和道路建設情況確定每年新發放擁車證的數量。陸交局每月拿出一定數量的擁車證,按5個類別分兩次競拍,競拍全程公開透明。一張擁車證的成交價為大約4萬至5萬新元(1新元約合5元人民幣)。

  新加坡汽車依賴進口,買車需要繳納進口關稅,再加上注冊費、保險費等其他費用,在新加坡擁有一輛汽車需要繳納的稅費甚至可能超過車價本身。然而,高價競拍獲得的擁車證有效期一般是10年。若到期沒有更新擁車證,汽車會被自動撤銷注冊,也就不能上路了。

  陸交局數據顯示,2009年以前,新加坡汽車數量的年均增長率大約為3%;2009年開始,這一數據降至1.5%;到2012年,汽車數量的增長率進一步降至約1%;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汽車數量的年均增長率維持在大約0.5%。目前,這一增長率不超過0.25%,幾乎是零增長。

  ERP高峰限流

  新加坡還從疏導流量方面入手,設計電子道路收費(ERP)系統,緩解高峰時段鬧市的擁堵。

  新加坡是全球第一個采用ERP系統的國家,這一系統于1998年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新加坡共有93個電子收費閘門,這些閘門遍布新加坡各大高速公路和主干道。當汽車通過電子閘門時,閘門上的傳感器接收到汽車車載單元的感應信號,車載單元綁定的儲值卡或信用卡會自動扣費,車主無須停車。如果卡內金額不足或車輛經過閘門時卡沒有插好,車輛信息會被記錄下來,罰單隨后會寄到車主手中。

  ERP系統的收費在0.5新元至5新元不等,收費標準隨車型、日期、時段及道路實時狀況而調整。陸交局每3個月會對電子道路收費系統進行評估,適時調整收費。每年6月和12月學校放假期間,道路收費價格會相應下調。

  數據顯示,ERP系統使新加坡市中心高峰時段車流量減少,平均車速提高20%。ERP系統運營時間內,市中心車流量減少了大約13%。

  高峰出行公交比例將達70%

  陸交局數據顯示,新加坡私家車每年平均行駛里程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2013年首次跌破1.8萬公里紀錄。較高的駕車成本促使人們更多地選擇公共交通。

  2012年以來,新加坡政府推出11億新元的改善巴士服務計劃,出資添購車輛、擴充巴士路線;同時積極拓展地鐵網絡、增購地鐵列車。

  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總體規劃(2013)》,地鐵網絡到2030年將擴大到360公里,地鐵站步行10分鐘范圍涵蓋八成居民家庭,出行20公里以內耗時少于1小時的比例達到85%。預計到2020年,居民高峰時段公交出行的比例將提高到70%,2030年時將提高到75%。

  為應對新加坡炎熱多雨的天氣,政府在組屋區至地鐵或巴士站的步行區間內新建了不少有蓋走道,方便民眾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巴士及地鐵之間的換乘線路設計科學,通常情況下不會擁擠。

  (包雪琳)

  摘自《環球》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