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美國《科學》雜志日前刊發一項研究成果說,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等機構研究人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縮短農作物的“光呼吸”路徑,可使某些農作物增產達40%。目前,田野研究主要利用煙草展開,下一步研究人員將嘗試用這種技術使大豆、豇豆、大米、馬鈴薯、西紅柿、茄子等農作物增產。
近年來,轉基因究竟能不能增產這個問題一直有所爭論。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2月中旬美國農業部發布了《轉基因作物在美國》的報告,對從1996年開始種植轉基因作物以來的全國形勢進行了總結。報告中列舉了5類轉基因作物(抗除草劑大豆、抗除草劑棉花、抗除草劑玉米、轉Bt棉花、轉Bt玉米)在多次不同的田間試驗或大田實測數據中獲得的產量、農藥用量和凈回報數據。對于產量來說,除了唯一一個樣品中,抗除草劑大豆的產量有輕微降低外,其他數據中產量評價均為“增加”或“無差異”。
針對轉基因作物產量問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與中國科協科普部聯合編寫的《理性看待轉基因》指出,產量不是單由基因決定的,農業上的增產與否受多種因素影響,轉基因抗蟲、抗除草劑品種能減少害蟲和雜草危害,減少產量損失,實際起到了增產的效果。因此,轉基因農作物的增產效果是客觀存在的。
同時,作物品種的基因類型很多,不同基因功能不同。與作物增產相關的基因有多種類型,既有與理論產量本身直接相關的基因,也有通過影響產量形成的其他因素(如病蟲、草害、鹽堿、干旱等)的基因。作物是否增產與轉入基因的功能有關,目前轉入并得到普遍應用的是抗蟲和抗除草劑基因,不是以增產為目的的,但由于減少了農藥使用,增加了種植密度,通過節本增效減少損失客觀上增加了作物產量。長遠看,轉基因作物直接增產將有賴于科技進步。
巴西、阿根廷等國種植轉基因大豆后產量大幅度提高,已分別成為全球第一、第三大大豆出口國;南非推廣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后,單產提高了一倍,由玉米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印度引進轉基因抗蟲棉后,也由棉花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1996年至2015年,種植轉基因抗蟲和耐除草劑作物給全球農民帶來了至少1500億美元的收益,這些收益源于產量增加和生產成本的降低。
雖然轉基因可間接提高產量、并有望依靠科技進步直接增產,但我國對于轉基因作物種植依然有嚴格的監管。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除了要遵守《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規定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外,還需要依法辦理與生產應用相關的其他手續。如轉基因農作物還要按照《種子法》的相關規定進行品種審定和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后,才能生產種植。
據了解,目前我國批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雖然有品種在2009年就已獲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但直到現在仍未批準產業化種植。此外,為加強轉基因作物種植管理,農業農村部制定了《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安全檢查指南》,加強轉基因作物田間試驗安全監管,規范檢查方法和檢查內容。
來源: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