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軍,男,1965年4月生,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現任河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河北省棗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北方山區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國際棗屬植物品種登錄中心主任,國際園藝學會棗工作組主席。
從1984年起,劉孟軍堅守科研一線,35年來潛心研究我國原產重要果樹——棗,率領團隊攻克棗育種、植保、栽培等多項難題,取得系列創新成果并大規模應用,創社會經濟效益100多億元。他為引領棗品種、技術和產品換代,助推棗樹產量30年間增長20倍、由小宗果樹發展成面積接近蘋果、產量居干果首位的大宗果樹和2000萬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做出突出貢獻。
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排名1)、何梁何利基金產業創新獎1項(排名1)、國家星火二等獎1項(排名4)及省部一等獎5項(3項排名1)、二等獎5項(排名1)。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所率河北農業大學棗科技創新團隊先后獲農業農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創新團隊、科學技術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及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開辟棗組學研究新領域,完成棗全基因組測序
歷經10余年準備和艱難攻關,劉孟軍帶領團隊于2014年在國際上率先完成棗全基因組測序,并把23996個基因定位到染色體上。進而揭示出棗果高效積累Vc(數十倍于一般果品)的獨特機制,即一方面其L-半乳糖途徑關鍵基因GLDH高表達促進Vc合成(類似柑橘),同時MDHAR基因顯著擴張加強Vc再生(類似獼猴桃),棗果含糖量高與其糖合成和糖卸載關鍵基因顯著擴張及上調表達有關。此外,在全基因組范圍系統開發SNP、SSR標記和通用內參基因并繪制高密度SNP遺傳圖譜,構建起棗雜種鑒定、分子輔助育種和功能基因挖掘利用的高效技術體系。其主體成果發表于Nature Com- munications(IF=12.353,棗界影響因子最高論文)。
創建棗高效育種體系, 育成系列新品種
針對棗品種老化退化、抗病性下降及育種嚴重滯后問題,劉孟軍提出“分子輔助株系選優-免嵌合體純化多倍體育種-免去雄分子輔助雜交育種”三步走育種策略。
首先,通過大規模株系選優和珍稀種質挖掘幫助解決品種更新之急需。選育出良種10個,其中雨帥(大果、極抗裂)、阜香(大果、具香氣)、贊碩(大果、優質)等成為金絲小棗、婆棗和贊皇大棗三大主栽制干品種的主力換代品種;月光(國審)速豐優質、高抗果實病害,推廣到10多省市20余萬畝,成為我國主栽早熟鮮棗良種。
其二,開辟棗樹無性多倍化及免嵌合體純化多倍體誘變育種新途徑。在成功實現田間莖尖秋水仙素誘變、組培莖尖秋水仙素誘變和組培愈傷胚狀體途徑秋水仙素誘變基礎上,在國際上首創田間枝干截面愈傷誘導、愈傷細胞染色體加倍與加倍單細胞再生相耦合的免嵌合體純化多倍體誘變技術體系,將組培愈傷誘導誘變移植到大田,實現誘變后直接獲純多倍體并當年開花,解決了果樹多倍體誘變中倍性嵌合嚴重、純化耗時費力的難題,縮短育種周期2年以上。已創制棗多倍體種質23個,育成世界首個及迄今所有的4個人工四倍體棗品種(辰光、虹光、日光和珠光,實現四倍體棗品種的早中晚熟期配套),均獲植物新品種權,果個增大30%以上、Vc含量提高約15%、早熟3-7天且口感更佳,已在河北、新疆示范推廣,發展前景廣闊。
其三,探索建立棗免去雄控制雜交和胚挽救新技術,有效解決了棗花很小去雄極難和胚敗育嚴重導致雜種得率僅約萬分之一的歷史難題,實現棗雜交育種技術重大突破。從404份棗種質資源中發掘出2個穩定的雄性不育優異種質及一批無需去雄的自交不親和、異交親和性高的優異母本材料,并攻克20-30天齡幼胚挽救技術瓶頸,創建起融雄性不育利用、控制雜交、幼胚挽救、分子鑒定及溫室加代評價于一體的高效雜交育種技術體系,首次批量獲得19個組合的雜種后代,選出優系31個,并通過二、四倍體雜交成功獲得三倍體新種質。開啟了棗樹雜交育種和有性多倍化育種新階段。
探明重大病害機理, 建立三法配套技術體系
針對高致死性植原體病害——棗瘋病防控難題,劉孟軍從發病規律、高效藥劑和高抗品種三方面進行了重點突破。發現病葉中細胞分裂素濃度異常增高、鎂錳含量顯著減少,據此打破組培常規,采用不加生長調節劑啟動培養并交替使用無和有生長調節劑繼代培養基,實現帶病長期組培并應用于高效藥劑篩選。結合田間試驗,研制出兼具殺滅病原和補充鎂錳元素的安全高效復配藥劑,改單純治療為治療與康復兼顧。發現病原可以就地增殖致病而非傳統認為的先運到根部繁殖后再上行致病,依此確定了藥物和手術治療最佳時期與部位。研究建立的新技術體系,將治愈率由傳統方法的30%提高到85%。此外,深入全國各棗區挖掘到267個疑似抗病單株,并建立高強度鑒定新方法,選育出世界首個高抗棗瘋病良種星光,用其高接改造病樹可實現治病與品種更新一次完成。
劉孟軍主編出版了首部《棗瘋病》研究專著,所建帶病組培方法被同行廣泛采用,成果入選國家重點推廣計劃,已推廣到冀、晉、魯、豫、陜、京、遼、桂等棗區。
針對棗區不同特點, 研發特色栽培新技術
針對太行山傳統棗區干旱瘠薄、栽培粗放問題,劉孟軍帶領團隊系統研發集成并推廣了融土肥聚蓄、雨養節水、樹體改造、花果調控和病蟲綠色治理等于一體的旱薄山地特色高效栽培技術體系,使該區200萬畝棗樹單產提高2倍以上,蟲果率由70%左右降到5%以下。
針對新疆新興棗區缺乏適用技術問題,他發明了棗頭形簡化樹形、棗枝開角器等,集成出以寬行密株、簡化樹形、水肥一體、機械作業為核心的優質高效省力新一代栽培技術,并開展技術指導和示范推廣,為促進新疆迅猛發展成我國最大棗區及其技術跨越做出了建設性貢獻,被聘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色林果產業(棗產業)首席專家。
30多年來走遍我國各主要棗區推廣新技術,被10多省市聘為專家顧問,主編出版《棗優質生產技術手冊》等科技著作,制定了棗優質豐產栽培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研制出可全天候提供技術服務的中國棗智能專家系統,組織了20余次全國棗研討會和技術培訓,推動了全國棗業發展。
35年來,育成棗新品種15個,獲發明專利18項,制定行業和地方標準3項,發表論文293篇(國際刊物77篇),主編《中國棗種質資源》等著作10部,培養博士后及博、碩士研究生127名。牽頭創建了河北省棗產業技術研究院、棗產業創新聯盟,所率棗團隊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等。
劉孟軍應邀赴澳大利亞、伊朗、羅馬尼亞等國講學;組織了首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并成立國際園藝學會棗屬工作組(2008),被國際園藝學會稱為棗業史上的里程碑,至今已在國內外組織5次國際棗研討會并形成2年1次機制,為提升我國棗業國際影響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業農村部人事司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