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豐樂鎮馬村的瀘州蔬香佳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的150畝大棚里,每個大棚種植的蔬菜品種都不一樣,有秋黃瓜、秋茄子、秋豇豆、白菜秧、萵筍、大蔥、紅油菜、兒菜等20多個品種的時令蔬菜,有的才剛出芽,有的正在生長,有的已開始采收。正在大棚管護黃瓜的技術工人廖正楷高興地告訴筆者說:“我們大棚種植的各個品種的生態時令蔬菜規模都不大,主要進行‘定制化配送’銷售,既滿足了定制單位對新鮮時令蔬菜的需求,也讓我們的蔬菜不愁賣。”
返鄉創業種蔬菜
“正楷,明天公司簽約的各食堂中午蔬菜為黃瓜、南瓜、豇豆、大蔥、菜秧……還是早上十點前分別送到。”“好的,明天準時送到。”
每天下午,廖正楷都會按時收到公司負責人劉華強轉來的政府、企業、學校機關食堂第二天中午所需蔬菜種類名單。收到后,廖正楷就組織工人按種類和數量去大棚里采摘蔬菜。為了保證新鮮,相當一部分時令菜都要在第二天早上四五點鐘采摘包裝好后,再一一配送至訂購單位食堂。
5年前,返鄉創業的劉華強租用了馬村的150畝大棚開始種蔬菜,并成立了瀘州蔬香佳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如今,公司每年種出的幾十萬斤蔬菜都是配送給當地政府機關和企業、學校食堂,沒有送到菜市上。
“我們公司的大棚辣椒、絲瓜、南瓜、香菜等的種植,全部用的農家肥,除草靠人工,防蟲害是生物農藥,每個蔬菜上市前除了公司自行檢測外,還需經過農業質檢部門檢測后才采收配送。”廖正楷說,采用大棚種出的生態時令蔬菜口感和營養更好,時間也比露天要早十天半月,關鍵是時令菜基本天天都能滿足定制單位食堂的蔬菜所需。
由于公司種出的蔬菜口感好,目前已有20多家政府機關、企業和學校食堂與劉華強的公司簽約配送。“現在好多食堂吃了我們公司種植的蔬菜后,都說吃到了兒時的味道。”廖正楷說。
“定制配送”保增收
劉華強回鄉種大棚蔬菜后,由于堅守生態種植,種出的菜基本不愁銷路。但劉華強并不滿足于現狀,而是時刻關注著市場的變化。特別是他看到各級政府機關、企業和學校食堂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新鮮蔬菜后,2018年,他就把目標鎖定于“定制配送”。
“‘定制配送’的好處在于,為蔬菜增收上了一道‘保險栓’。”劉華強說,種蔬菜走“定制配送”模式,他的150畝蔬菜大棚就是優勢,他有足夠的大棚為單位食堂種植高品質的“定制蔬菜”。由于自己的蔬菜是從地頭到餐桌,雖然對蔬菜品質要求高了,但也解決了蔬菜的后期銷售問題,不用為銷售犯愁。
劉華強介紹:“現在從事蔬菜種植,雖然有農超對接等模式,但價格受制于市場,特別是遇到菜多價賤,甚至濫市,受損的還是種植戶。而這種“定制配送”式的種菜模式,讓我們只管種菜、種好菜,較好地規避了市場風險。而對配送的單位而言,吃起來也更放心。”
劉華強還告訴筆者,目前,他為了提高自己的“配送蔬菜”新鮮度,將蔬菜的采摘時間提前到了每天凌晨,并實現“凌晨采摘、上午配送”,確保中午各定制單位職工吃上新鮮時令蔬菜。接下來,劉華強將對公司的管理進行優化,并注冊商標,推進綠色農產品認證,走品牌化發展道路,同時依托專合社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更多村民抱團發展“定制配送”蔬菜。
(曾運吉)
來源:瀘州市人民政府網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