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有孩子的家庭都會出現這一幕:孩子放學回家后,家長不厭其煩地催促孩子去學習,孩子不情愿地坐在學習桌旁,三心二意地開始寫作業,家長在一旁當“軍師”。長此以往,只要父母不催促,孩子就不會主動學習。大連醫科大學附屬大連市中心醫院心理門診副主任鄒霞表示,這種“陪讀式”方法,非但不能幫孩子提高成績,還會讓其學習效率大打折扣。臨床上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原本成績不錯,但由于家長過度干預,逐漸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成績一落千丈,父母也身心俱疲。
家長輔導作業,先要明確目標。教師要求父母輔導孩子作業,無外乎是希望讓父母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發現問題后可以和老師溝通。或及時發現孩子錯誤的學習習慣,如坐姿、握筆姿勢、格式標點等,讓孩子可以及時改正等。因此,在輔導孩子作業上,家長不能“越俎代庖”,注意以下“四不”:
立好規矩不能變。孩子上學前,家長就要與他協商規定好具體學習時間。比如,每天放學后首要任務是完成當天的家庭作業、復習知識,其余時間可自行分配。學習的地方不能有玩具、食物等與學習無關的東西;當孩子按計劃執行一段時間后,家長要及時表揚,成就感會讓孩子堅持做得更好。
不過多干擾。孩子寫作業時,你越說他,他反應越慢,智商越不在線,這是大腦特殊的反應機制造成的。因為當孩子感到焦慮或緊張時,大部分的大腦資源會集中到怎么應付家長的模式上。所以孩子學習時,家長可以在旁邊,但要做到安靜陪伴。
不要一味地糾錯。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看到錯題馬上提醒,不如等所有內容都完成后,再和孩子一起看看哪些錯了,哪些做對了,對他的幫助更大。
不能操之過急。孩子剛學會新知識,掌握起來可能并不熟練,家長操之過急就會扼殺了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培養良好的自主思考和判斷能力,需要足夠耐心,鼓勵孩子自己探索,等待進步。▲
(高嘉悅)
摘自《生命時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