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病原
結核病的病原是分枝桿菌屬(Mycobacterium)的3個種,即結核分枝桿菌(M.tuberculosis)、牛分枝桿菌(M.bovis)和禽分枝桿菌(M.avium)。結核分枝桿菌是直或微彎的細長桿菌,呈單獨或平行相聚排列,多為棍棒狀,間有分枝狀。牛分枝桿菌稍短粗,且著色不均勻。禽分枝桿菌短而小,為多形性。本菌不產生芽孢和莢膜,也不能運動,為革蘭陽性菌,常用的染色方法為Z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
結核分枝桿菌細胞壁中含有豐富的蠟脂類,其在自然環境中生存力較強,對干燥和濕冷的抵抗力很強,在干燥的痰中可存活10個月,糞便、土壤中7個月,常水中5個月。但對熱的抵抗力差,60℃30分鐘即可死亡。在直射陽光下經數小時死亡。常用消毒藥經4小時可將其殺死,70%酒精、10%漂白粉、氯胺、石炭酸、3%甲醛等均有可靠的消毒作用。本菌對鏈霉素、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和環絲氨酸等敏感,對磺胺類、青霉素和其他廣譜抗生素均不敏感。
(二)疫病特點
結核桿菌侵入機體后,與吞噬細胞相遇,易被吞噬或將結核菌帶入局部的淋巴管和組織,并在侵入的組織或淋巴結處發生原發性病灶,細菌被滯留并在該處形成結核。如果機體抵抗力強,此局部的原發性病灶局限化,長期甚至終生不擴散。如果機體抵抗力弱,疾病進一步發展,細菌經淋巴管向其他一些淋巴結擴散,形成繼發性病灶。當疾病繼續發展,細菌則進入血流,散布全身,引起其他組織器官的結核病灶或全身性結核。
結核病分為初次感染和二次感染。二次感染多發生于成年動物,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內源性的。二次感染的特點是由于特異性免疫作用而使病變只局限于某個器官。
機體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機理首先是細胞免疫,其次是體液免疫,二者是分離的。細胞免疫隨機體抵抗力增強而增強,體液免疫隨機體抵抗力減弱而增強。所以,牛體受結核桿菌的感染后首先產生有效的細胞免疫,并能長期將感染限制在局部區域使之不能擴散,因體液免疫反應出現較遲且往往反應低下,因而導致血清學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低。高水平的循環抗體可見于病情惡化之后,可能與細胞免疫失敗而失去對分枝桿菌繁殖的限制有關。
(三)流行與危害
本病除可感染人外,還能感染50多種哺乳動物和20多種禽類。家畜中以牛,尤為奶牛最敏感。患病動物尤其是開放性結核的動物是傳染源,牛結核主要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傳播。患結核病的牛咳嗽時,可將帶菌飛沫排于空氣中,人和牛及其他動物吸人即可感染。犢牛通過吮乳經消化道感染為多。散養牛患結核病率為1%?5%,而圈養奶牛因畜舍通風差互相密切接觸,其傳播速度將更迅速。另外,病畜、病禽的排泄物也可帶菌,這些排泄物若不經處理,可能再度污染水源、流入田地,從而感染人和其他動物。
本病無季節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農村主要以散發為主,規模化養殖場以區域性流行為主。
檢疫不嚴格,盲目引種,對檢出陽性牛不及時處理,未能從根本上消滅傳染源以及人畜間相互感染等是造成牛結核病不斷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抗生素的大量應用,導致許多耐藥性結核菌株的出現和傳播,給結核病的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
人類感染肺結核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若不徹底治療會喪失勞動能力,甚至造成死亡。除此之外,肺結核通過呼吸道傳播,傳染性強,危及他人的身體健康。肺結核疫情若不加以控制,還將對國民經濟造成重大影響。耐多藥肺結核對個人和家庭和社會的危害則更大。與普通肺結核相比,耐多藥肺結核因診斷、治療所需時間長而導致其傳染期更長,患者遷延不愈,四處流動,則大大增加了耐多藥菌傳播的機會和范圍,而被感染者一旦發病即直接成為耐多藥肺結核患者。此外耐多藥肺結核治療費用昂貴,將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牛結核較高的流行率和過高的撲殺成本導致一些國家的政府難以承受相應的巨大經濟負擔,過低的政府補償也導致養殖者難以承受撲殺帶來的經濟損失。此外,牛結核的存在也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控制家畜的牛結核病,就能夠降低人類暴露在牛分枝桿菌環境的概率,從而降低人類感染牛結核病的風險。
二﹑癥狀與診斷
(一)癥狀
結核病潛伏期一般為3~6周,有的可長達數月或數年。臨床上通常呈慢性經過,病初癥狀不明顯,病程長時出現漸進性消瘦、營養不良、體表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其他癥狀依賴于發病部位,表現出發病器官受損的相應臨床癥狀。
患病奶牛的壽命縮短,役牛勞動能力下降。無論哪種類型的結核病,淋巴結都是首先受侵染的組織,尤其是頭部和胸部淋巴結。其他組織的結核病最常見的是肺結核病,其次為乳房結核病、腸結核病,較為少見的有生殖器官結核病和腦結核病。
肺結核病最常見,絕大部分牛結核病為肺結核病。發病初期可能出現短促的干咳,干咳逐漸加重,變為濕咳;呼吸增數,鼻孔時有淡黃色黏液或膿性鼻液流出。聽診肺部有啰音或摩擦音,叩診為濁音。一旦出現體溫變化或指壓氣管導致咳嗽、呼吸困難或出現輕度肺炎癥狀等則可初步確定為肺部受到侵染。在進行性病例中,淋巴結多表現為腫大,從而導致空氣流通受阻,食道或血管堵塞;頭、頸部淋巴結有時可見明顯的破潰和淋巴液外滲。病牛日漸消瘦、貧血,哺乳期的母牛產奶量減少。部分病牛在感染晚期會出現極度消瘦和急性呼吸窘迫。
患乳腺結核病的病牛初期會出現乳腺腫脹,之后在病牛的乳腺位置出現許多結節,病牛的乳汁將逐步出現混濁的凝乳塊和絮狀物。發病嚴重時乳腺將停止泌乳。腸結核病多見于犢牛,表現為消化不良,頑固性腹瀉,迅速消瘦。病牛的糞便有腥臭味,大多混有膿汁或血液。
(二)診斷
在畜(禽)群中有發生進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頂固性下痢、體表淋巴結慢性腫脹等癥狀,可作為本病初步診斷的依據。但通常須結合流行病學、臨診癥狀、病理變化、結核菌素試驗,以及細菌學試驗和血清學試驗等綜合診斷較為切實可靠。
1.細菌學診斷
本法對開放性結核病的診斷具有實際意義。采取病畜的病灶、痰、尿、糞及其他分泌物,做抹片檢查(直接涂片鏡檢或集菌處理后涂片鏡檢,可用抗酸性染色法),分離培養和動物接種試驗。采用免疫熒光抗體技術檢查病料,具有快速、準確、檢出率高等優點。
2.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試驗是檢測牛結核的標準方法,也是國際貿易指定試驗。該法通過皮內注射牛結核菌素純化蛋白行生物(PPD),于72小時后測量注射部位的腫脹(遲發性過敏)程度。接種時可單獨采用牛結核菌素,也可采用禽型和牛型結核菌素進行比較試驗。接種部位通常為頸中部皮內,也可在尾褶皮內;但以頸中接種較敏感,而尾褶接種通常需較大劑量的結核菌素才能達到同樣的敏感性。為使結果可靠,皮試區域應剪毛,注射部位應準確,注射前后用卡尺測量皮膚厚度。
3.血液檢測試驗
除傳統的結核菌素皮試外,也可采用血液檢測方法;但因血液檢測操作復雜,費用昂貴,通常只作為輔助試驗(平行試驗),以最大限度檢出感染動物;或作為確診試驗(系列試驗),用于驗證皮試結果。經過皮試的感染動物,在隨后的幾周內可提高血液檢測效果;有利于獨立進行體外血液檢測反應,提高試驗準確性。γ干擾素試驗可檢測細胞免疫性,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可檢測體液免疫性。
γ干擾素試驗作為血液診斷試驗,越來越多地用于檢測牛以及山羊、水牛等其他結核病動物,可檢測出早期感染動物。ELISA似乎更適合檢測抗體,可作為補充但不能取代細胞免疫試驗,其優點是簡便,但敏感性有限,主要原因是感染牛體液免疫出現晚且不規則。
4.聚合酶鏈反應(PCR)
該法已廣泛用于病人痰液等臨床病料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MTC)的檢測,最近也用于動物結核病的診斷;用于牛分枝桿菌檢測時,應以細菌培養作為平行試驗進行確診。PCR擴 增產物以雜交探針或凝膠電泳方法分析。
三﹑防控措施
(一)疫情報告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動物,都應當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接到疫情報告后,立即按《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上報。
(二)疫情處理
1.疑似疫情處理
發現疑似結核病病畜后,畜主應立即將其隔離,并限制其移動。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要及時派員到現場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檢查、病理解剖、病料采集、實驗室診斷等工作,根據診斷結果采取相應措施。
2.確診疫情處理
(1)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
(2)隔離、封鎖。零星散發時,可采用圈養和固定草場放牧方式,對病畜及其同群畜實施隔離。隔離所用草場,應遠離交通要道、居民點或人畜密集的地區,場地周圍最好有自然屏障或人工柵欄。
當一個自然村、飼養場結核病陽性率在3%以上或病牛10頭以上時,應對疫區實施封鎖,禁止病牛和疑似病牛、易感動物及其產品調出;對易感動物實行圈養或指定地點飼養,役用動物限制在疫區內使役。
(3)撲殺及無害化處理撲殺病牛和陽性牛。病死和撲殺的病畜,要按照GB16548-2006 《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生物安全處理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
3.緊急監測
用牛型結核分枝桿菌PPD皮內變態反應試驗對疫區和受威脅區的全部牛進行緊急監測。
4.消毒
對病畜和陽性畜污染的場所、用具、物品進行嚴格消毒。
5.封鎖的解除
封鎖的疫區內最后一頭病畜及陽性畜被撲殺,經無害化處理后,對疫區內監測45天以上,沒有發現新病例;對所污染場所、設施設備和受污染的其他物品進行徹底消毒時,經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檢驗合格后,由原發布封鎖令的機關解除封鎖。
四﹑預防與控制
與一般傳染病或人的結核病免疫預防不同,我國目前對結核病采取的主要防疫措施是以檢疫和淘汰陽性動物為主,同時輔以生物安全措施。
健康牛群平時加強防疫、檢疫和消毒措施。每年春秋兩季定期進行結核病檢疫,主要用結核菌素,結合臨診等檢查。結核菌素反應陽性牛群,應定期與經常地進行臨診檢查,必要時進行細菌學檢查,發現開放性病牛立即淘汰。病牛所產犢牛出生后只吃3?5日初乳,以后則由檢疫無病的母牛供養或喂消毒乳。犢牛應在出生后1月齡、3?4月齡、6月齡進行3次檢疫,凡呈陽性者必須淘汰處理。如果3次檢疫都呈陰性反應,且無任何可疑臨診癥狀,可放入假定健康牛群中培育。
假定健康牛群為向健康牛群過渡的畜群,應在第一年每隔3 個月進行1次檢疫,直到沒有一頭陽性牛出現為止。然后在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內連續進行3次檢疫。如果3次均為陰性反應即可稱為健康牛群。
加強消毒工作,每年進行2?4次預防性消毒,每當畜群出現陽性病牛后,都要進行1次大消毒。常用消毒藥為5%來蘇兒,10%漂白粉,3%福爾馬林或3%氫氧化鈉溶液。
五﹑人員防護
食用帶菌的乳汁或乳制品是人感染牛分枝桿菌的主要途徑,所以飲用消毒乳制品是預防人結核病的重要措施。同時,還應對牛群進行定期檢疫,及時淘汰和屠宰病牛。防制人結核病的主要措施是早期發現、嚴格隔離、徹底治療。牛乳應煮沸后飲用;嬰兒普遍注射卡介苗;與病人、病畜禽接觸時應注意個人防護。治療人結核病有多種有效藥物,以異煙肼、鏈霉素和對氨基水楊酸鈉等最為常用。在一般情況下,聯合用藥可延緩產生耐藥性,增強療效。
牛場工作人員的工作服、用具要保持清潔,不得帶出牛場。在牛場工作時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工作結束后做好自身的清潔、消毒工作。每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患結核病的應及時調離崗位,隔離治療。
處理結核病病畜時要穿戴好合格的口罩、手套、防護鞋和防護服;處理時,穩定固定病畜,使用注射用針頭及采樣用刀片等尖銳物品時要注意不要刺傷或割傷自己;處理結束后,收集處理樣品和器材,無害化處理病畜尸體,現場進行消毒,最后處理人員進行自我消毒。
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 亓 菲 范偉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