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AI) 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IV) 引起多種禽類(包括雞、火雞、鴨、鵝、鴿和鵪鶉等)、鳥類及人類發生感染和死亡的一種重要傳染病。該病不僅嚴重危害我國及世界養禽業,每年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對公共衛生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根據禽流感病毒毒力不同,可將其分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類。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由H5和H7亞型(包括H5N1、H5N2、H5N8、H5N9、H7N1、H7N3、H7N4和H7N7等)禽流感病毒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突然死亡和高死亡率,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A類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
一、概述
(一)病原
AIV為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屬成員,病毒顆粒呈球形。病毒主要包括囊膜和核衣殼兩部分,囊膜表面為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糖蛋白,是主要抗原成分。
禽流感病毒基因組由8個RNA片段組成,按大小依次為PB1、PB2、PA、HA、NP、NA、M和NS基因。決定病毒致病性的基因主要有HA、NA、PB2、PB1、NS1等。HA蛋白介導病毒的吸附、融合及穿膜過程,NA蛋白能影響和阻止子代病毒釋放,因此,HA和NA蛋白就像“鑰匙”和“鎖”開關,調節病毒侵染機體。禽流感病毒感染宿主時,需首先與宿主細胞的表面受體結合。
(二)疫病特點
近年我國高致病性禽流感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亞型和基因型眾多。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的疫情由H5N1、H5N2、H5N6、H5N8、H7N9等多種亞型引起,其中H5N6亞型是需重點防控的最主要亞型。
二是宿主范圍廣。H5N6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感染陸生家禽(雞、鴿、鵪鶉等)、水生家禽(鴨、鵝)、珍禽(如孔雀)以及野鳥等多種禽類和鳥類并引起死亡。
三是疫情主要發生在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雖然我國養殖場中高致病性禽流感平均免疫抗體效價較高,但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生物安全水平相對低,時有疫情發生,是防控的重點。
四是H5N6亞型禽流感主要發生在南方地區,H5N1亞型禽流感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
五是野生禽類和鳥類禽流感疫情風險高。野生禽類和鳥類帶毒﹑傳播風險大,禽流感病毒在野生鳥類和家禽之間互傳機會多,防控難度大,疫情發生風險高,是防控重點之一。
(三)流行與危害
1887年,意大利首次發現禽流感,這是歷史記載中世界上首次發生的禽流感。H5N1株禽流感病毒是我國1996年從廣東鵝場中分離到的第一株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從90年代后期開始,禽流感在歐亞大陸頻繁爆發。迄今我國至少經歷了3次重大疫情考驗:1997年香港禽流感、2004年人感染禽流感及2013年H7N9亞型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給我國養禽業和公共衛生等造成的影響和損失難以估算。近年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種間障礙由動物感染人類的事件時有發生,特別是震驚世界的1997年香港H5N1亞型禽流感以及2013年的H7N9和H10N8亞型禽流感。這說明,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不僅給養禽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嚴重威脅人類公共衛生安全。
在傳染源上,各個亞型禽流感病毒幾乎均可在家禽和野禽中分離到,其分布依年份、地理位置和宿主種類等而有差異。野生鳥類在流感病毒的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普遍認為,野生鳥類以及遷徙水禽是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重要來源。水禽是禽流感病毒所有亞型的天然儲存宿主,其呼吸道分泌物、唾液和糞便均可以攜帶大量的病毒。
禽流感傳播途徑多樣,其中以空氣傳播為主,隨著感染禽類或鳥類的流動,排出的病毒污染空氣經呼吸道傳播。目前已知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徑主要有:禽—人傳播、環境—人傳播、動物—人傳播、人—人傳播。多種動物均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易感。
二、癥狀與診斷
(一)臨床癥狀
感染禽大多在沒有任何臨床癥狀的情況下突然死亡。在感染較緩和時,部分感染禽在感染后3?7天內會出現神經癥狀,例如頭和頸部歪斜顫動、站立不穩、角弓反張和歪脖子等癥狀;雞冠、肉髯或腿部鱗片處等發紺以及嚴重的呼吸道癥狀;產蛋量大幅度下降或停止。不過,并非所有感染禽均出現上述典型癥狀,需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來確診。
(二)病理變化
高致病性禽流感常表現為皮下、漿膜下、黏膜、肌肉及各內臟器官的廣泛性出血,特別是腺胃黏膜可呈點狀或片狀出血,腺胃與食道交界處、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帶或潰瘍;喉頭、氣管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管腔內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樣分泌物;胰腺、脾臟和心臟壞死比較常見,偶爾也可見肝臟和腎臟壞死。
(三)鑒別診斷
禽流感的一些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與其他一些禽類疫病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極其相似,應與雞新城疫、禽霍亂、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支氣管炎、減蛋綜合征等區別。特別是,新城疫在癥理變化方面與禽流感有很多相似之處,必須通過病毒分離鑒定、病原學、血清學等實驗室檢測才能區分開。
(四)實驗室檢測方法
1. 傳統檢測方法
傳統診斷方法主要有病毒分離鑒定和免疫學檢測方法。病毒分離方法特異、敏感、可靠,但是該方法操作復雜,不能鑒定是否為變異株。免疫學檢測主要有血凝/血凝(HA/HI)抑制試驗、病毒中和試驗(NT)、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熒光法(IFA)等。HA/HI試驗對條件要求低,易于操作,是目前對禽流感感染檢測和免疫監測的重要方法,但各亞型之間無交叉反應。
2. 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分子生物學方法診斷方法具有特異性高、敏感性好、節省時間等優點,是檢測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最重要手段。主要有普通RT-PCR方法、熒光定量RT-PCR方法、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基因芯片檢測技術等,此外,還有質譜分析法和納米生物傳感器等新型方法。
三、防控措施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其中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和疫苗免疫是最重要的防控措施。
一是持續加強強制免疫,提高免疫抗體合格率。疫苗免疫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至關重要。我國H7N9亞型流感得到有效防控已證實這一點。因此,要做到應免盡免,提高個體和群體抗體合格率、均勻度、整齊度。
二是做到持續性的有效監測。制定合理的監測范圍和頻率,采用敏感特異的監測方法,及時發現病原,努力做好監測預警工作。
三是構建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提高綜合防控水平。
四是加強活禽市場管理。聯防聯控是活禽交易市場和屠宰場監管的重要措施。加強農業部門與衛生、城管、商務、林業等部門互動和協作;加大對流動攤販銷售和宰殺活禽、活禽調運等市場行為的監管;在實際工作中做到“三同時”;規范活禽交易市場,實行水禽與陸禽分區域管理;繼續全面推行家禽“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
五是加強從業人員生物安全培訓,提高防范意識水平。
六是提高禽流感檢測技術水平,加強新技術研發。
四、人員防護
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直接感染人,但是自1959年美國首次報道H7N7亞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以來,各亞型AIV感染人事件屢有發生。人感染不同亞型禽流感病毒后表現的癥狀不同,既可出現普通流感樣癥狀、結膜炎或關節炎, 也有重癥肺炎、呼吸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目前已發現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亞型有:H4N8、H5N1、H6N1、H7N2、H7N3、H7N7、H9N2、H7N9、H5N6、H10N7和H10N8。
做好人員防護,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所有禽類養殖、運輸、銷售、屠宰等從業人員應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時刻發現感染風險,懷疑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有發熱和呼吸道感染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和報告。
二是對不明原因病死禽類、鳥類等應及時報告有關部門,不要盲目接觸和擅自處理。
三是在處置禽流感疫情時,現場工作人員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穿戴好防護裝備。
四是持續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倡導和培養個人良好的衛生習慣,清潔衛生,勤洗手消毒。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診斷室 劉玉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