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前屋后達50多畝蔥蔥郁郁的楠竹里,2000多只土鴨“嘎嘎嘎”歡叫著在林中穿梭,不時鉆進林中池塘洗澡。而竹林中搭建的5個棚子則是土鴨晚上休息的“宿舍”。在這些鴨子中,大的有5斤多重,小的還不到半斤。林中一個年輕人正忙著用酒糟和玉米粒給鴨子拌料……這是筆者在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打古鎮普照村的一個山林中看到的場景。據了解,利用這片林下養土鴨的是一位叫陳明元的返鄉青年,今年32歲。
流水養鴨
竹林變身“聚寶盆”
打古鎮普照村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山坡上滿是郁郁蔥蔥的楠竹和杉木。
2017年8月,在重慶打工的普照村小伙陳明元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工友位于林中的家。工友不僅進城打工掙錢,家中也利用林子養殖了上千只雞鴨。由于是生態養殖,工友的這些雞鴨幾乎都是客人驅車上門購買,價格還比市場貴,一年下來要賣幾萬元。
“別人能利用林子養生態雞生態鴨,我為啥不回家也發展林下養殖呢。”說干就干,2017年9月,陳明元返回老家,將房前屋后50多畝竹林用尼龍繩圍了起來,買回500多只脫溫鴨苗進行精心飼養。他采取流水養殖的方式,針對一只生態土鴨需要3個月的生長期這一特點,在山上建起了5個竹棚子作為“鴨舍”,其中一個竹棚作機動,以確保棚子空置消毒。在養殖過程中,陳明元還把不同生長周期的鴨子進行分類分區域活動,既保證了不同年齡段的土鴨飼養,也便于上門顧客隨時來林中“點買”。
由于陳明元的鴨子都是養殖在茂密的林下,炎熱的夏天,竹林子就派上了大用場,讓土鴨享受起了“自然空調”,減少了疫病的傳播,促進鴨子健康生長,這也讓此前無人問津的山林空地,變成了陳明元生財的“聚寶盆”。
合理配料
降低養殖成本
在陳明元家中的飼料庫房,堆放的糧食除了玉米、稻谷、米皮糠、麥麩皮、貝殼粉,更多的是高粱酒糟。
“我的土鴨售價比市場上要高出2元/公斤,大多還是顧客自己上門購買。合理搭配糧食飼喂是保證土鴨品質和降低養殖成本的一個重要環節。”陳明元告訴筆者,這幾年糧食價格上漲后,小米高粱酒糟成了他配制鴨飼料的“香餑餑”,把小米高粱酒糟添加在鴨飼料中,既保生態雞品質,也降低了養殖成本。
陳明元用小米高粱酒糟替代部分糧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所在的普照村就有兩家小酒廠,酒廠對小米高粱需求量大,酒糟量也大。這兩年,每天酒廠釀酒一結束,陳明元就將酒糟拉回進行風干,粉碎后拌入料中。由于小米高粱酒糟富含鴨子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促進了鴨子的生長,但酒糟的成本卻只是玉米的十分之一。
因為土鴨的品質有保證,這兩年,陳明元的林下土鴨已經成為納溪城區3家餐館的定點供應商。與別人不同的是,陳明元所售賣的鴨子沒有批發價和零售價之分,無論長期供應還是臨時買三兩只,都是統一價格。“我的土鴨養殖數量有限,除去養殖成本,僅有10來元的利潤。”陳明元說。
據悉,這兩年陳明元每年出欄林下土鴨雖只有1萬余只,平均每只只賺10元,但一年下來,他從中也收益10萬余元,是此前務工收入的2倍。
(周超文 黃川秦)
摘自中國農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