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小蘑菇頂起扶貧產業半邊天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技術成熟

  環境依賴度較低

  從十堰市驅車兩個小時,記者來到湖北省最西部的竹溪縣蔣家堰鎮顏家街村,位于坡地的村里一排排香菇大棚鱗次櫛比。

  豐農合作社負責人顏旭向記者介紹:“這里四面環山,我們在大棚種植菌菇,成本低、管理簡單方便,所產的香菇基本都是一級菇和特級菇,出售價格也更高,每斤在6元以上。同時,它不需占用連片平整土地,對地形和環境的要求可人工干預,適宜農戶栽培。”

  蔣家堰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通過外聘先進專業技術團隊入駐,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產品標準,為當地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

  外聘的浙江技術團隊負責人何關虎介紹:“香菇生長期長,生殖生長需要55~150天的過程,同時,每10~12小時就要變換一次溫濕光氣條件,才能生產出多產菇、產好菇的菌棒,之后有5~6.5個月的采菇期。我們充分利用竹溪山區的氣候,實行香菇立體栽培模式,技術已經成熟,工廠化和人工相結合,不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香菇產量,生長的香菇肉質厚、菇形又好,頗受消費者青睞。”

  市場開闊

  內銷外貿消化產能

  在顏家街村長年駐扎的技術人員何關虎,另一個身份是浙江食用菌商人,每天會從全國發3~5車10噸多的香菇到浙江,然后由浙江地區的合伙人進行加工,后續出口至韓國日本,價格從菇出棚到市場終端翻了近十倍。

  “我當初就是看上這兒的氣候,地處深山,山場面積大,冬季溫度也適宜,可以一年四季生長,用于生產香菇的原材料櫟木資源豐富。我們在浙江、福建、河北等地都有基地,各有各的優勢。”何關虎向記者介紹。

  在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馬莊橋鎮趙家村采訪時,村黨支部書記趙玉甫告訴記者:“我們2016年開始發展食用菌種植。由于村里沒有食用菌種植的先例,不少村民對食用菌種植持觀望態度。后來我們27名黨員干部一對一幫扶,發展食用菌大棚種植,當年戶均增收1.5萬余元。經過兩年多發展,全村規模已達1100余畝,大棚650座,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黑皮雞樅菌’生產基地。”

  為了擴大銷量,2018年,趙玉普在村里創建了“大地密碼電子商務銷售平臺”,與京東、阿里巴巴等電商加強合作,并成功上線“中國社會扶貧網”電商平臺,產品平均日銷8000余單,高峰時超過3萬單,銷售額高達90余萬元。電商銷售的迅速發展帶動了50余名貧困戶實現就業,月工資達2000元以上。

  產業健全

  扶貧機制豐富有效

  在趙家村食用菌基地里,大棚密密麻麻。

  趙玉甫告訴記者:“這些棚內有黑皮雞樅菌、香菇、雞腿菇、茶樹菇等菌菇品類,但是也因為規模的擴大導致菌包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從山東采購菌包弊端日益凸顯,面臨著菌包供應不及時、運輸損壞等問題。為降低菌包成本,解決資金難題,我們引進‘譽豐菌業公司’投資了1000余萬元,建設了日產2萬包的菌包加工廠,每年可節約成本500余萬元。但產業擴大總是會導致價格低迷,我們就從產品深加工著手,籌措資金建設了1500平方米的冷庫和大型烘干房10座,通過冷藏保鮮、熱風烘干、腌制加工等,每年可增收120余萬元。”

  為加強貧困戶與食用菌產業的利益聯結,趙玉甫帶領村“兩委”和黨員干部,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探索創新四種帶貧模式。一是“出錢又出力”的“包棚創業”模式。針對有勞動能力和種植意愿的貧困戶,動員其利用到戶增收資金或小額貼息貸款購買菌包,自主管理,基地免費提供大棚及水電設施;合作社負責提供菌種、技術,并承諾后期回收,保證做到種植零風險。二是“出錢不出力”的“菌包托管”模式。針對符合扶貧貸款條件、不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動員其加入食用菌種植合作社,利用到戶增收資金或小額貼息貸款購買菌包托管給合作社種植,合作社每月給貧困戶分紅500元。三是“出力不出錢”的“勞務承包”模式。針對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將食用菌大棚承包給貧困戶,合作社負責生產投入,貧困戶負責棚內摘菇、削根、分級等勞動,按照出菇數量確定勞務收入。四是“不出錢不出力”的“互助救濟”模式。針對年老體衰、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五保、孤寡老人等貧困戶,由合作社和商戶拿出部分利潤臨時救助,每戶每月可得到300元的救濟。

  村里貧困戶余德友和老伴相依為命,年齡大、缺資金和技術是他家致貧的首要原因。2018年10月,他從合作社承包了5個棚3000棒食用菌,短短幾個月時間,就賺到了3000余元。嘗到了甜頭后,2019年年初,他又“追養”了5個棚,共計10個棚6000棒食用菌。

  目前,基地共帶動全鎮貧困戶252戶816人,實現179戶669人穩定脫貧。

  (龍 成)

  摘自人民網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