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人們悠閑地走街串巷,物美價廉的街頭攤點隨處可見,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能看到鍛煉者的身影,他們讓大街小巷充滿了活力。
這幅北京街頭日常生活的圖景,出自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教授馮珠娣筆下,其中最讓她感興趣的是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特色公共生活:形形色色的養生活動——打太極、唱歌、清水書法、遛鳥等等。
20年前,在北京中醫藥大學關于人類學和中醫學的研討會上,馮珠娣和中國國學學者張其成發現彼此對身體這一議題有共同的興趣,在討論研究什么時,張其成向馮珠娣建議,中國城市里日漸熱衷的養生潮流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從那以后,兩人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對當代北京的養生實踐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研究。他們關注的是北京人的養生活動和城市空間的關系、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如何影響我們對養生的理解、今天的中國人如何理解生命等問題。
2019年4月,馮珠娣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合著的英文專著《萬物·生命:當代北京的養生》由三聯書店翻譯出版。
學英語、針織是養生,
但熬夜打麻將不是
養生包羅萬象,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鍛煉、保健等范疇。“養生之道,吃飯睡覺,吹拉彈唱,打球照相,寫字畫畫,作詩對對,下棋解悶,談天說地。”《萬物·生命》一書引述了這一則關于養生的順口溜。
在北京坐公交時,一位老太太主動用英語告訴馮珠娣,自己在社區活動中心里學了一年英語。馮問她學英語算不算養生,老太太果斷地回答是,在她看來,學英語口語讓大腦靈活,讓她快樂,還可以結識很多朋友。“對那位老太太來說,做什么活動不重要。如果這個活動可以提升活力,那就是養生。”馮珠娣說。
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北海公園的一個針織小組成員告訴馮珠娣,針織也算養生,也有人說走出家門就是養生。有一次,馮珠娣問采訪對象,什么不算養生。大家的回答不盡相同,但都認為宅在家里看電視、上街購物、熬夜打麻將就不算養生。
馮珠娣認為很難界定何為養生,更讓她感興趣的是那些看似非常普通但被歸類為養生的事物,比如規律的作息——她接觸的多數北京人都認為這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享受在這個城市中的權利
當美國朋友詢問北京哪里可以找到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時,馮珠娣推薦他們去公園里看看大叔大媽們的生活。在她看來,正是這些熱衷養生之道的市民創造出了活力四射的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間。馮珠娣在書中這樣寫道:“養生不僅是個體的自我修養,它更是參與、促進、豐富城市文化生活的行為。”
馮珠娣說,北京中老年市民在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里的養生活動豐富多彩,但這樣的場景在美國是見不到的。有一晚,她帶著幾個美國學生出去做訪談,路過一條走廊,看到四十多位大叔大媽正在跳交誼舞,音響里傳出悠揚的音樂,這些技藝嫻熟的養生舞者隨著節拍翩翩起舞。
“我的學生哭了,他們說,這個畫面多么美、多么動人。他們從來沒有想到一生里能見到這樣的場景。”馮珠娣回憶自己與學生采訪過某立交橋下的廣場舞大媽,一個學生問她們為什么每天晚上都來這里。“她們說,我們想讓居委會的人看看,這一片空間是有人在使用的,它屬于生活在這里的人,你不能隨隨便便就把它拿走,然后建東西。”
養生不只是強身健體,
更重要的是找樂
“有的人說養生不只是為了自己,是為人民服務,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是為社會做貢獻。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在他們小區里有一個90歲的老太太,精神矍鑠,生活能自理,很健康。”馮珠娣說。
在北京,馮珠娣和她的學生也經常能見到公園里許多大叔大媽唱紅歌,或是抗戰、上山下鄉時期的歌曲。“在北海公園,我遇到一個老人,他說,我聽到大家這么激情澎湃地唱我們那個年代的歌,我想哭,我一定要加入進去。這其實就是一種團結、參與公共生活的氛圍。”
與北京老人聊天時,張其成經常問對方為什么要一大早就出門到公園鍛煉,受訪者往往回答,為了找樂。一個受訪者直接告訴他:我老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就是喜歡這樣。
馮珠娣說,《萬物·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養生的意義就在于它自身,人們熱衷養生并不完全因為它有強身健體的功能,或者說,養生的目的并不是功能性的。馮珠娣和張其成發現,大叔大媽理解的養生除了能讓人強身健體、預防疾病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人開心快樂。
張其成一直認為,找樂是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于養生,他的定義是:養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黃帝內經》特別注重情志,就是精神上、心理上、情緒上的健康快樂。通過這本書的調研,我發現老百姓就是這樣做的。你看他們一天到晚找樂,比如唱歌、爬山,其實都是非常好的養生方法。”張其成說,“怎么快樂呢?不是短暫的快樂。現在好多人說社會上都是狗茍蠅營、追名逐利,你以為那是快樂嗎?實際上那是一種信念、信仰的缺失。沒有信仰的人可以獲得短暫的快樂,但是不幸福。幸福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生成式的、不可更改的快樂,這就必須要有信仰。”
在張其成看來,養生是醫療市場化的產物,而祖祖輩輩中國人安身立命的信仰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養生就是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有一句話叫‘禮失求諸野’,很多老頭老太那種樂天知命的精神面貌,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這些人身上都是活生生存在的。”張其成說。
在一些人心中,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活生生的生命的常識:養生就是日常生活,是健康,是常識的體現。
(沈河西 馮雨昕)
摘自《南方周末》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