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又稱新春、新歲、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隨著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人們所賦予“春節”的內涵也在不停地變化著。
“春節”的變遷
漢武帝時期,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魏晉時期,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宋朝時期,除夕、春節之俗便逐漸盛行?!稏|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明清時期,新年習俗的禮儀、應酬都已經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度f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秋千、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也各有區別。
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公歷紀年,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后,正式使用公元紀年,自此,“春節”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當代的“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賦予了時代的色彩,各種新鮮潮流的、絢麗多彩的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大年環境、大年氛圍、大年情結和大年文化。
春節的民間民俗
說到民間習俗,就一些傳統春節習俗來說,如貼年畫、貼對聯、守歲、拜年、放鞭炮等基本都是相通的,不同的地域,細微之處略有不同,各有其特色。
北方有的地方過年,會在除夕晚上,在院子里面灑些芝麻稈,在房門外及大門內放擋門棍,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其次是防年獸跑出來禍害百姓,當它走進院子就會被踩到芝麻稈后發出的響聲嚇跑??静窕穑l大財。不能掃地、洗頭、丟垃圾,否則會掃走財運,丟掉好運。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人們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里,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后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于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立春時吃的傳統美食,流行于中國各地。春卷包含著新年的美好祝福,有迎春喜慶之吉兆。在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各地還有各自不同的飲食習俗,比如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團團圓圓、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臘月二十,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他們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
本刊綜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