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價格還是一塊六?”一大早,石奇祥起床后就立刻打電話詢問代辦人當天的市場價格,這已經是最近連續一段時間以來,石奇祥每天早上都要做的事。“種了16畝反季節哈密瓜,現在已經38天,還有兩天就可以摘了,今天采購商來詢價估計價格又要往下壓了。”
現年60多歲的石奇祥曾在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求雨村當了25年的村支書,這海南蜜瓜也足足種了25年,現在他是佛羅鎮哈密瓜產業扶貧基地負責人,帶動的農戶達到379戶1286人。石奇祥向記者介紹,扶貧基地占地328畝,每年種兩至三茬,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帶貧機制,帶動貧困戶就業,外加保底收益分紅,往年每茬每畝收入2萬多元,一家人在基地里種個10畝瓜地,一年能收入20多萬元,貧困戶當年就可脫貧致富。
佛羅鎮鎮長孫鴻玠介紹,2018年全鎮哈密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萬畝,2019年的種植面積至少在10萬畝以上,哈密瓜種植已成為佛羅鎮的支柱產業,在扶貧層面,哈密瓜起到了絕對的主力軍作用。
“種得瓜多了,價格自然就會往下掉,往年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但沒想到今年掉得這么狠,種植成本一畝地要1.5萬元,平攤到每一斤上要達到2.2元,市場上出價1.6元,每斤虧五毛錢,種的16畝地僅這茬就虧損5萬元。”石奇祥算了筆賬后搖搖頭說道,“如果這個價格持續下去,別說給貧困戶分紅了,連自己褲子都得賠掉了,當然不管怎么賠我們始終還是要保證貧困戶的脫貧收入。”
面對突如其來的降價潮,很多種植戶頓時慌了陣腳,而這對有著25年種植經驗的老書記石奇祥來講,已然見怪不怪穩如泰山。“要說沒影響吧,很多種植戶這一茬確實虧得血本無歸;但你說要有影響吧,地就在那里,一茬接著一茬種,一年兩至三茬持續種下去終究還是能賺到錢,主要今年本地集中擴種了很多地,而且都在這同一時間上市,市場上吃不下,價格不降才怪!”
寒冬時節的凌晨四點,位于北京豐臺區的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哈密瓜區停車場內,來自河南的安繼坤熟練地指揮著一輛貨車進入停車位,這是安繼坤一家人長期賴以生存的批發檔口。安繼坤告訴記者:“現在還有山東和新疆地區的最后一批瓜,正巧海南這茬也運來了。今天新發地市場的哈密瓜賣1.8元左右,新疆瓜和山東瓜成本低還有微薄的利潤空間,但海南瓜純粹是賠錢賣。”
雖然目前哈密瓜市場行情低迷,種植戶大多虧損嚴重,但也有實現盈利的規模種植者。
在佛羅鎮樂東光伏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沙地大棚里,總經理唐平正在指揮著員工鋪底肥。“剛剛賣完第一茬瓜,30畝地、18萬斤,發往上海、無錫和蘇州市場的瓜全部銷完,現在正準備種第二茬,預計到過春節時候就能收了,這第一茬每斤賣到大概3.7元,大概利潤有一塊多吧。”當被問及為何在行情低迷時也能賣高價的原因時,唐平自信地解釋道,“首先我們的瓜都是種在沙地里,其次是我們實行精細化管理,第三是我們的產品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識認證。我們的產品基本是直供到商超,協議價就能到3元多了。”
唐平告訴記者:“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周期性和波動性,種瓜也是一樣。市場價格我們沒有辦法掌控和精準預測,我們能做的只能是保證質量了,同時要縮短銷售鏈條,這樣一來價格自然就有保障了。”
(龍 成)
摘自中國農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