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總站 農業機械化技術開發推廣總站
當前,春季農業生產正由南向北陸續展開。在開展農機化作業時,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措施,錯時錯峰下田,避免人員密集,杜絕生產過程中的疫情傳播;要合理調配機具,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確保人員安全?,F就疫情期間春季水稻、小麥機械化生產提出如下技術要點,請參考。
一、南方雙季稻區春季早稻機械化生產技術要點
(一)機械化耕整地。早稻機插前耕整地質量要求做到“平整、潔凈、細碎、沉實”。耕整深度均勻一致,田塊平整,地表高低落差不大于3厘米。由于季節茬口緊,在早稻收獲后要及時整地,可選用與大中型拖拉機配套的旋耕機、反轉旋耕滅茬機、鏵式犁、水田埋茬起漿機、水田耙、平地打漿機等。丘陵山區可采用與小型拖拉機匹配的耕整機作業;在泥腳較深的稻田,可采用履帶拖拉機配套旋耕機進行耕整地作業。
(二)育秧播種。插前18~23天分批育秧,播種采用育秧播種流水線或軌道式精量播種機械作業,根據插秧機栽插行距選擇相應規格秧盤。播前做好機械調試,確定適宜種子播種量、底土量和覆土量,秧盤底土厚度一般2.2~2.5厘米,覆土厚度0.3~0.6厘米,要求覆土均勻、不露籽。
(三)機插秧。根據水稻品種、栽插季節、秧盤規格選擇適宜類型的插秧機,提倡采用高速插秧機作業,提高工效和栽插質量。機插要求栽插秧苗均勻,深淺一致,一般漏插率≤5%,傷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在1~3厘米,以淺栽為宜,有利于低節位分蘗。根據水稻品種及栽插季節選擇適宜栽插密度。建議采用同步深施肥插秧機作業,以提高肥效。
(四)機械化穴直播。根據水稻品種、栽插季節選擇適宜的穴直播機與種植密度。大田播種量和行株距基本與機插大田的行株距和用種量相同。機械化穴直播要求播種均勻,直而齊,一般漏播率≤5%,傷種率≤1.5%,穴粒數合格率≥85%。
(五)機械植保。提倡高效、低毒和精準施藥,減少污染。可采用車載式、擔架式及噴桿式植保機械裝備和植保無人機。
二、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單季移栽稻機械化生產技術要點
(一)育秧播種。根據移栽時間、適宜秧齡以及移栽機械的作業進度,精確推算適播期,杜絕超齡秧機插。播前做好機械調試,確定適宜種子播種量、底土量和覆土量,秧盤底土厚一般2.2~2.5厘米,覆土厚0.3~0.6厘米,要求覆土均勻、不露籽。
(二)苗期管護。播種實盤宜進入暗室或疊盤作暗化出苗。鋪盤后通過溝灌洇水、微噴灌、滴灌等方式做好苗期水、肥管理,做到帶肥帶藥移栽。起秧時間根據移栽作業時間和進度安排,做到隨起隨運隨栽。
三、黃淮地區春季小麥機械化生產技術要點
(一)機械植保。采用噴桿式噴霧機進行防治作業,做到均勻噴灑,不漏噴、不重噴、無滴漏,以防出現藥害;交接行重疊量不大于工作幅寬的3%,同一地塊同種作物應在3天內完成一遍作業;風力超過3級、露水大、雨前及氣溫高于30℃不宜作業。
(二)灌溉。有條件的地區可采用噴灌,噴灌強度應該小于土壤入滲速度,噴灑水的噴灑均勻度應大于70%,以免影響灌溉質量。
(三)追肥。可采用低壓噴灌、微噴等節水灌溉技術,水肥同施。
(四)聯合收獲。收獲中,總損失應≤3%,漏割率應≤1%,脫凈率≥98%;應采用小麥聯合收割機自帶粉碎裝置對秸稈直接切碎,并均勻拋撒覆蓋于地表;割茬高度≤15厘米;小麥秸稈切碎長度≤10厘米;切斷長度合格率≥95%;拋撒不均勻率≤20%;漏切率≤1.5%。
(五)烘干。種用谷物,烘后溫度≤43℃;食用、工業用谷物≤50℃,最高≤60℃。
四、長江中下游稻麥兩熟區春季小麥機械化生產技術要點
(一)施肥。要求根據不同品種產量水平、品質類型、需肥特性和土壤類型,確定總施肥量,提倡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深施。
(二)聯合收獲。采用帶有秸稈切碎、勻拋裝置的聯合收割機適時進行小麥收獲,秸稈切碎的長度≤10厘米,留茬高度≤15厘米,收割損失率≤2%,切碎的秸稈均勻拋撒于地表。
(三)烘干。使用低溫循環式谷物烘干裝備,將小麥烘干至含水率≤13%。谷物在進機前須進行篩選,去除雜物,以防堵塞烘干裝備。高水分小麥(含水率>25%)不宜用高溫干燥,建議熱風溫度≤30℃。為了保證干燥質量,降水速度應控制在每小時0.8%以內。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