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長,麥收忙。“豫北糧倉”河南滑縣的麥田已是滿眼金黃,芒種一過,這里迎來了大規模收割。萬古鎮杜莊村46歲的種糧大戶杜煥永拍下小麥收獲的場面發了條朋友圈,同時分享了自己的另一件喜事:當選2020年安陽市勞動模范,并配文“扎根黃土地,爭當排頭兵”。
9年前,在外干建筑工程多年的杜煥永回鄉轉行干起了農業。“過去是鐵犁牛耕,一個壯勞力一天頂多能收1畝小麥。現在開著收割機一天能收120畝。”杜煥永仔仔細細地介紹起自己的農機具,“這是自走式噴霧機,這叫海輪王精量播種機,這臺翻轉犁能為農戶一畝地節省30塊錢的成本。”
如今,杜煥永的農民合作社不僅流轉耕地2000多畝,還托管了5000多畝耕地,服務土地總面積達到3.9萬畝,服務農戶2200多戶。杜煥永從當初的建筑工人轉型成為一名職業農民經理人,合作社大院里停著的幾十臺“大家伙”是他種好地的底氣。
芒種忙,麥上場。平整連片的高標準農田里,聯合收割機、秸稈打捆機順序作業,拖拉機牽引整地,播種機撒下秋季豐收的希望……“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場景正逐漸為農機“會戰”所取代。
在白道口鎮西河京村,早上6點多,村口的大喇叭廣播又響了。這是村里的“土專家”黃國興的病蟲防治小課堂開課了。哪種病蟲害將會發作、如何防治、怎么打藥,黃國興都講得明明白白。“花上兩三天把白道口鎮各村走下來,每個村講上一二十分鐘,大家伙兒都跟著受益。”
原是貨車司機的黃國興走南闖北20多年,2004年突然決定回鄉務農。聽說黃國興要轉行,鄉親們不看好:“跑運輸收入穩定、工作體面,為啥非要來土里刨食?”黃國興不聽,一頭扎進田里。一邊加強理論學習,時不時就去縣城的農技推廣中心逛一逛,請教技術員,領點宣傳冊;一邊在田間地頭鉆研,做起了小麥播種量、施肥量優化的實驗。
靠著這股子好琢磨、不惜力的勁頭,黃國興的田越種越好,2009年小麥畝產量達到了1300斤,成了鎮里的單產狀元,還被聘為滑縣農技員和病蟲測報員。黃國興帶記者來到自家麥地所在的白馬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莊稼活也不是埋頭傻干,還得靠科技。過去農戶澆水很松散,種地‘望天收’。現在是‘大旱大豐收,小旱小豐收’。”
“示范區內的‘白房子’‘黃格子’是供電房和機井。農戶澆地只需刷一下電卡,選定機井編號,水就流向了自家田里。”滑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李寧介紹,僅在10.5萬畝的白馬坡示范區內就建有近2000口灌井、1000余千米輸配電線路、240余公里生產路、13萬株防護林木……這些是高標準農田得以旱澇保收的基礎。
今年1月初,滑縣新型職業農民經驗技術交流會如期舉行,這是杜煥永和黃國興合作辦會的第五個年頭。“大家在會上分享怎樣種好麥、多打糧,怎樣帶動周邊農戶告別傳統種植模式走向現代農業。”兩位半路種田的“老把式”明白,抱團發展、規模化經營才能更好地替農戶管地賣糧。
(馮碧簫 韓朝陽)
摘自河北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