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位于長江與嘉陵江匯合處,因為嘉陵江古稱渝江,故重慶簡稱“渝”。重慶依山建城,故有“山城”之稱。重慶處在成渝、川黔,襄渝三條鐵路的交匯點上。整個城市形如半島,三面環江,所以重慶冬春多霧,故又有“霧都”之稱。城市的房屋皆沿江岸而建筑,因山勢而排列。
早晨的火車站相對冷清,再加上霧中的能見度太低,出了火車站,我立刻感受到,重慶與其他城市明顯不同,街道都或高或低的。以前,我聽說過重慶是一座山城,然而沒有親眼看過,任我怎么大膽想象,頭腦中的山城重慶都只能是個抽象的、概念化的;一旦親睹了山城的芳容,那種感覺,那種樂趣,簡單是無法形容的。安排好住宿后,霧氣漸漸散開,重慶仿佛是一個撩起那迷人面紗的阿拉伯少女,露出了美麗的容顏。重慶的城市建筑層層疊疊,看上去很像有規律,再仔細看又一點規律也沒有。長江宛如玉帶從其腳下流過,雖然聽不到江上的澎湃的濤聲,但大江的神韻卻真真切切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洶涌澎湃。
我買了張重慶地圖,尋找值得游玩的地方,并鎖定了紅巖村、曾家巖50號、桂園等地,這些地方在中國現代史上意義重大,另外,還鎖定了羅漢寺、白公館、渣滓洞、蔣介石的“黃山官邸”等。
紅巖村的名氣因為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巖》而大增。我讀過這部長篇小說,對書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江姐的形象欽佩不已。紅巖村是一個光榮的村,是重慶紅巖革命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渝辦事處以及《新華日報》社就設在此。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王若飛、鄧穎超等中國共產黨著名領導人都曾在此戰斗過。五月的紅巖村,春風駘蕩。桃花初謝,櫻花正開,放眼望去,滿園春色。據說,那艷麗無比的滿園櫻花是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贈送給鄧穎超女士的。那一曲“紅巖上紅梅開”的景致此時不可見。
在這美好的春光中,參觀革命紀念勝地紅巖村是一種享受。我首先參觀“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大樓,那是一幢三層木結構的樓,四周綠樹掩映,鮮花盛開,彩蝶飛舞,好鳥相鳴。走近大樓,我發現木樓剛剛修葺,二樓外表顯眼的位置新刷了“毛主席萬歲!”的標語。走進樓里參觀,一樓是展覽館,里面陳列著一部紅巖革命史,我一一參觀了里面的陳設,閱讀壁上烈士的介紹,了解紅巖革命史。二樓上,我參觀毛澤東、周恩來辦公室,這里面陳列著偉人們使用過的物品,1945年,毛澤東親臨重慶與國民黨蔣介石進行談判,在紅巖村度過了41個艱難的日日夜夜。我還看到當年毛澤東題寫給柳亞子先生的《沁園春·雪》手稿,那龍飛鳳舞的狂草,極度夸張的筆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擲地有聲的錚錚詩句,它曾讓蔣委員長驚魂不已。三樓上,我還饒有趣味地參觀了一部秘密電臺,當年領導人就是通過這部電臺與延安直接聯系的。
參觀完紅巖村,我又參觀了桂園。桂園是一個獨立小院,大門臨街,因為院內有兩株桂樹,因此得名。桂園為張治中先生的公館,位于中山四路上,在繁華的鬧市區有這么一個小小的幽雅之地,實屬難得。張治中先生是原國民黨上將,1945年“重慶談判”期間,張先生將此處用作毛澤東辦公會客地。走進桂園,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很漂亮的磚木結構樓房。園里兩棵老桂依舊翠色蔥蘢,一條小徑直接從大門口通向小樓,路兩旁,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惠風和暢,惹得蜂舞蝶忙。小樓設計得精巧別致,當年毛澤東、周恩來同國民黨代表進行談判并簽訂《雙十協定》就是在這樣一座小樓里。小樓里的陳設十分雅致,仿佛當年在這里談判的人剛剛離開似的。我又參觀了右側的餐廳,毛澤東、周恩來曾在此宴請過各國使團在華負責人和中外各界友好人士,毛澤東那談笑自若的風度,周恩來那翩翩儒雅的氣度,贏得在場所有人的青睞。二樓是兩位偉人當年辦公、休息的地方,墻壁上和櫥窗里陳列的都是他們重慶談判時的照片。
我又參觀了位于中山四路上的曾家巖50號(又稱作“周公館”)。曾家巖50號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活動的重要紀念地。1938年冬天,中共代表團由武漢遷至重慶。為便于工作,周恩來以個人名義租賃這幢小樓作為中共南方局的主要辦公地點,董必武和葉劍英二人隨周恩來住在此地。小樓地處街巷盡頭,其右側為時任國民黨軍統局局長的戴(笠)公館,左側是國民黨警察局派出所。中共代表團僅租賃此小樓的一、三層,二樓的大部分和底層門廳旁的廚房,均為國民黨人居住的地方。中共南方局的工作人員真有遭受國民黨反動派左右內外夾擊之勢。1958年11月重游故地的董必武曾幽默地寫了首詩:
八年抗日此棲身,三打維支笑語新。(注:三打維支就是三明治)
戴笠為鄰居在右,總看南北過門人。
1945年8月,與蔣介石在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曾在這會議室里接見中外各界友好人士,周恩來更是常在此會見各界人士和中外記者。參觀這幢小樓后,我感受頗深。新中國的成立,固然有成千上萬的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更少不了革命領袖運籌帷幄,折沖樽俎,冒著千難萬險在敵人的心臟開展異乎尋常的艱苦卓絕的斗爭。
紅巖村、桂園、周公館等地是紅色革命的象征,當年共產黨人在此對敵斗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被后人稱作“紅巖精神”。通過對這些地方的參觀,我對紅巖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紅巖精神呢?紅巖精神就是自覺為革命獻身精神,就是廣交五湖四海朋友的開放精神,就是艱苦奮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就是不怕困難敢于斗爭的精神,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精神。紅巖精神是火的精靈,熾熱地燃燒著,在中國現代歷史放出無盡的光和熱。令人難忘的紅巖村、桂園、周公館深深印在我的心坎上。
小說《紅巖》中所描寫的渣滓洞,在重慶郊外的歌樂山麓。五月的歌樂山漫山遍野,山花盛開,讓人覺得可歌可樂。可是20世紀40年代的歌樂山卻是人間地獄。歌樂山麓的渣滓洞里關押過許多共產黨員,據說最多時關有700多人。我順著游人所指的方向望去,山麓那一排房子就是渣滓洞牢房,牢房所在地三面靠山,前臨深淵,地形特殊。走進渣滓洞,看那些牢房上所標的文字,這一間囚禁過“江竹筠”,這一間囚禁過“羅世文”,這一間囚禁過“蔡夢慰”……這已經不再是小說《紅巖》里的那個抽象的監獄,而是真真實實的監獄。渣滓洞前后十一年時間,囚禁過的共產黨員究竟有多少已經無法得到準確的數據。但是這一排監獄卻真實地記錄下了那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壯的歷史,看那上面的說明:“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對兩百多名被關押的共產黨員進行集體屠殺;潰逃前夕,特務們竟然縱火焚燒男監獄,許多共產黨員被大火活活燒死,從大火中逃生的僅有十五人。”這是多么駭人聽聞的事件!讀著這樣的文字,不覺毛發倒豎,感慨共產黨人竟是如此的勇毅。參觀渣滓洞是對我靈魂的一次洗禮。
從渣滓洞歸來,我又參觀了白公館和蔣介石的“黃山官邸”。白公館原是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白公館曾改為來華美軍人員招待所。“黃山官邸”位于重慶長江南岸層峰疊翠風光秀麗的小黃山上,抗戰初期被蔣介石看中,劃為禁區,在此大興土木。“黃山官邸”坐落懸崖峭壁上,唯有一條窄窄的狹長石梯相通。道旁鮮花從生,綠草如茵,上有蒼松蔽天,中有翠柏濃陰。這些地方與渣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是天堂,渣滓洞是地獄。
在離開重慶之前,我又參觀了其他幾處名勝。其中有重慶市人民大會堂,這是一座典型的東方仿古民族建筑,也是重慶獨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物之一。徐光學 付倩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