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框眼鏡、牛仔褲、休閑布鞋……操控室內,一位身材嬌小的女士正坐在軟椅上操作手機,屏幕里顯示著16個攝像頭傳輸來的監控信息。
監控什么?160畝梨園。在上海市崇明島西北角,43歲的曹宇鋒和她的上海翠冠梨數字農業基地,正在數字農業變革中華麗轉身。
科技賦能
讓“看天種田”成為過去式
曹宇鋒的果園距離上海市區3個小時車程。2019年以前,曹宇鋒在市區寫字樓里做會計,現在她回到崇明和丈夫一起打理梨園,種的是上海特產翠冠梨。
回歸鄉村這兩年,曹宇鋒目睹梨園有了大變化:新修了一座監控房、架起了局域網、修建了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裝上了數據傳感器……“還有許多叫不上名字的設備,有時候負責調試新設備的工程師比農民還多。”她笑著說。
這一切改變,得益于與互聯網公司的一次結緣。2019年,上海市第一個盒馬村,選中了曹宇鋒所在的綠華鎮華西村;第一個數字農業基地,選中了她和丈夫的梨園。今年3月,數字基地正式啟動。
剛開始學習使用新設備,曹宇鋒也發怵。“后來想通了,原來的種植方法,效率確實不高。”
“打開手機,開啟手柄,自動連接,第二顆綠燈亮……”她把無人機操作要點一一寫在紙上。一步步堅持下來,幸福悄然而至。“原來4個人,在大夏天包著頭巾,操控拖拉機,拖著皮管子打農藥。現在一個人在操控室內,用手機就能操作無人機打藥。”
阿里翠冠梨數字農業基地科技負責人張樣平說,同樣一畝三分地的梨樹施藥,4個熟手需要忙碌30分鐘。替換成無人機后,2個人2分鐘就能完成。
技術支撐
讓“看數據種田”成為未來式
現在,曹宇鋒叫自己“新型農民、學習型農民”。“不難,試幾次就會了。”成了她常掛在嘴邊的話。
有了學無人機的經驗,曹宇鋒的信心大增,標準化種植成為下一個目標。“一簇花下面只結一個果,果與果之間的距離在20厘米左右,平均一個果周圍有20至25片葉子,這樣果子能充分吸收養分。”張樣平耐心教她。
今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給勞動密集型的農業生產帶來新的考驗,數字化、無人化的生產方式日益受到重視。
“數字農業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曹宇鋒說,“我是行業里的年輕人,我不學,誰學?”
(魏 明)
摘自《農業科技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