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進生活垃圾和種植、養殖廢棄物,“吐”出“營養土”和有機肥,用來養蚯蚓、制沼氣,積分還能兌換獎品……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探索“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回收清運、有機垃圾生態處理”治理模式,實現農村垃圾治理減量化、資源化、長效化。
操作間里,工人們忙著將菜葉、蛋殼等生活垃圾倒入罐體。“這是挨家挨戶收集來的廚余垃圾,經過脫水粉碎、儲存發酵、風干等工序,做成‘營養土’和有機肥,同時制沼氣,循環利用。”沛縣大屯街道環衛所負責人曹風雷介紹說。
58歲的本地村民孫建英負責運送垃圾。“一天拉兩趟垃圾,上下午各一趟,各跑三個村,每趟拉滿5個大垃圾桶,每月賺1500元。盡管累了點,但看到村里環境變好了,也很開心。”她說。
沛縣不少村家家戶戶門口放著兩個垃圾桶,一藍一綠。曹風雷說,農戶將“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兩類垃圾投放后,保潔員利用收集車定時上門分類收集,“可堆肥垃圾”就近送至分類處置中心,“其他垃圾”經中轉站壓縮后送至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力爭做到收運“不落地”“日產日清”。
“堆料要發酵三到五天,再風干,就可以做成‘營養土’和有機肥了。我們還養了‘北星二號’蚯蚓,蚯蚓和蚯蚓糞都可以銷售,每畝效益最高能有約3萬元。”曹風雷說,農村垃圾來源多樣、成分復雜,除日常生活產生的各類垃圾外,還包括庭院種植養殖產生的枯枝敗葉、畜禽糞便等,燃煤取暖地區還有大量煤渣灰土。
曹風雷介紹:“我們學習蘇南經驗,設置生活垃圾積分兌換超市,鼓勵大家自覺做好垃圾分類,用積分兌換獎品,洗衣粉、洗潔精、衛生紙等最受群眾歡迎。”記者看到,魏營村生活垃圾分類積分卡填寫仔細,積分一目了然,還有積分對照表供查詢比對。
沛縣縣長蘇偉說,沛縣還探索“三個一塊錢”模式,籌集農村垃圾分類處置資金。村民按每人每月一塊錢標準繳納垃圾處理費,低保戶除外,全縣約百萬人每年籌集資金近千萬元。此外,各鄉鎮按“一塊錢”標準自籌資金,縣財政依據村民垃圾處理費收繳率、鄉鎮財政配套資金到位率,也按“一塊錢”標準進行配套,作為獎補資金。全縣每年可籌集3000多萬元垃圾分類處置資金。
近年來,沛縣通過對垃圾分類設施的改造和新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已覆蓋18個鎮(場、街道)、298個行政村。農村生活垃圾平均減量30%以上,年消減約5萬噸,每年節省垃圾收運處置費近300萬元,同時可生產有機肥近1萬噸,創造經濟效益約500萬元。
(趙久龍)
摘自新華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