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寧夏固原市涇源縣涇河鎮龍潭村的養殖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農民“口袋富了”,煩惱也隨之而來:牛糞等糞污逐年增多,傳統的圈棚門口和院落堆糞場堆砌的牛糞,不僅臭氣熏天、污染環境,還造成了資源浪費。
如何利用糞污,發揮“余熱”?龍潭村通過實施牛床墊料糞污處理工程,為農村糞污資源再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農民致富 農村受污
“龍潭村有肉牛養殖戶193戶,其中養殖大戶29戶,牛存欄2103頭,基礎母牛298頭,年肉牛流通量達5104頭。”龍潭村村主任、致富帶頭人冶義哈說起村里養殖業的基本情況,張口就來、如數家珍。
2012年實施縣內移民以來,龍潭村共安置移民130戶。移民初期,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5戶476人。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龍潭村不僅發展了草畜、中蜂養殖、苗木種植等產業,還按照“一村一品”思路,創辦了扶貧車間。
脫貧的農民,又有了新的煩惱。
“農民富了,農村卻變臭了。”村民冶強說。牛糞如何處理,成為擺在龍潭村“兩委”班子和養殖戶面前的一道難題。
牛住上了“席夢思床”
“幾乎家家有牛羊,卻不見門前有牛糞;走進牛棚,卻聞不見牛糞味。”在龍潭村,村民蘭明廣告訴記者,老百姓的牛越養越多,但村子再也聞不到牛糞味了。
為了揭開牛糞“不臭”的原因,記者走進了蘭明廣的牛棚,果真不臭,且牛蹄所到之處,皆干凈干燥。這是為何?“我們用了牛床墊料糞污處理技術。”蘭明廣說。
據介紹,龍潭村養殖戶按照標準對原牛舍牛床開挖改造,通過牛只運動使墊料與糞污充分混合發酵,形成有機肥加工的初級原料。半年后,由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回收進行二次發酵,加工成有機肥。
“牛住的是‘席夢思床’。”蘭明廣笑著說,“將牛舍下挖40厘米,再把木渣與發酵粉按照1000︰1的比例鋪在牛舍,半年時間清理一次,清理出來的初級原料賣給車間,不僅牛舍干凈,牛蹄下的墊料還能賣錢哩。”
據介紹,如果每戶養殖5頭牛,則需要墊床40平方米。按照1噸墊料鋪設5平方米、每噸墊料成本600元計算,則每戶圈舍成本為4800元,而養殖戶有機肥初級原料的銷售收入可達到6000元左右,“每戶每年墊料出售純利潤在1000元以上。”
“實施牛床墊料糞污處理工程,一舉多得。”涇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津垠說,該工程改善了養殖條件,凈化了人居環境,減少了糞污清運勞力,降低了養殖成本,推動了有機肥加工生產,增加了產業附加值,“總之,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產業鏈。”
馬津垠所說的“產業鏈”,即涇源縣圍繞“四個一”(“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的林草產業,形成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發展模式。據介紹,林草產業一方面可為養殖戶提供飼草料,另一方面可為扶貧車間生產用于牛床墊料的木屑提供樹枝、木材等。木屑與牛糞在牛床經過半年時間的發酵后,形成有機肥初級原料,經加工后成為有機肥,有機肥再還田,為林草產業的發展提供肥料。整個循環過程既節省了養殖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還促進了林草產業的發展,實現了資源的循環發展利用。
就地取材 縣內利用
“木屑與發酵墊料的銷售是關鍵。”馬津垠說,涇源縣在每個鄉鎮建設一個木屑加工扶貧車間,將廢棄的苗木、枯樹枝和土坯房拆除的廢舊木料回收加工成木屑,為墊料工程提供生產原料。
在龍潭村有機肥扶貧車間,養殖戶冶中堂正在用廢舊木料換木屑。“可以拿廢舊木頭和枯樹枝換木屑,也可以賣木屑。”冶中堂說,“原木材一噸能換900公斤木屑,需要支付130元/噸的加工費;賣木屑,扶貧車間銷售價為每噸600元。”
據了解,涇源縣在危房改造過程中,老百姓建了新房子,拆了舊房子。舊房子的廢舊木料如何處理,是一個難題。自龍潭村建成木屑加工車間后,廢舊木材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廢舊木材換木屑,既騰出了空間,美了院落,又物盡其用,還增加了收入。“不僅可以利用廢舊木料,龍潭村的苗木產業,還有大量的枯樹枝可以利用。”涇河鎮鎮長余建成說,墊料工程將苗木產業中的枯枝“變廢為寶”,發揮了經濟效益。
原料有出處,銷路有保障。為了保障墊料的銷路,涇源縣分兩個階段作了相應的保障工作。首先,在每個鄉鎮建設一個有機肥加工扶貧車間,將養殖戶初級發酵的墊料明碼標價予以回收,確保養殖戶的墊料有銷路。其次,在扶貧車間生產為成品的有機肥,一方面進入市場進行銷售,另一方面用于縣內牧草、種植和苗木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2019年涇源縣完成3000戶養殖戶牛床改造任務,涉及34個養殖示范村。
(穆國虎)
摘自《中國畜牧獸醫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