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龍華農牧公司地處湘東南的湘贛邊境縣茶陵,不惟自然稟賦之優,更有對標準化養殖的堅守,對生豬健康無疫的孜孜追求。龍華農牧作為國家首批62個非洲豬瘟無疫小區之一,在養殖欄舍與設施設備標準化水平提升、生物安全體系構建等方面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提升欄舍與設施設備標準化水平
龍華農牧在學習國內最前衛的欄舍建造技藝基礎上,既博采眾長,又結合本地實際,開啟了樓房養豬模式。欄舍采用保溫隔熱材料和全自動溫控系統,為生豬提供恒溫恒濕的環境;自動化管道輸料設備,加上全密閉的飼料運輸專車,讓飼料從原料粉碎、高溫制粒、密閉罐筒車、管道輸送等各環節處于全封閉狀態;智能化生豬管理系統,通過佩戴電子耳標,以電腦芯片方式為飼養員提供相關養殖信息。公司采用全漏糞地板、干清糞工藝、先進的除臭設備和污水處理系統,在達到環保要求的同時,提升了動物疫病防控水平。龍華農牧建設了高標準實驗室,遵循凈污分開、單向流動、嚴格分區和壓差梯度的原則,實施CMA質量管理體系,嚴防氣溶膠污染。上述工作,不僅讓養豬人告別臟苦累,而且為消除生豬致病因素、阻斷疫病傳播、防控非洲豬瘟提供了堅實保障。
建立生物安全防御縱深體系
落實生物安全責任制。龍華農牧建立了總經理和獸醫總監負總責、場長經理擔當各單位單元第一責任人、各崗位員工擔當直接責任人的生物安全責任制。各生產單元均有外圍生物安全主管和駐場獸醫具體負責。公司配置了強力實驗室檢測團隊(博士2名、碩士7名、本科4名)、專職執業獸醫師隊伍;建立了龍華特色的非洲豬瘟防控合伙人機制,激發龍華員工的風險與責任意識;加強與當地政府的聯防聯控,做到信息互通、實驗室數據共享、防控力量互動。
堅持硬件軟件相結合。龍華無疫小區建設堅持軟硬件兩手齊抓、兩手都硬,以最大成本的防疫投入、最多層的防疫舉措、最嚴厲的監督處罰等“三最”手段,建立 “龍華4層鐵桶”式生物安全防御縱深體系,按風險等級大小,對應構筑了紅、橙、黃、綠的四色防疫區。離豬場柵欄之外1.5公里范圍的外圍區域是無豬緩沖區,被當地政府劃為偶蹄動物的紅色禁養區和野豬禁足區;從柵欄到豬場實體圍墻距離300~500米為橙色警示的場內緩沖區,任何與生產無關的人、車、物、料、豬都不得入內;實體圍墻內、豬場封閉飼養區外是黃色明示的生活隔離區;黃色區的中央核心就是豬場的封閉飼養區,即綠色保護區。每個豬場設立場內唯一的入場道路和豬只單向出場路徑。豬場都建有洗消點、隔離點、烘干棚、物資烘干間、淋浴間等,針對病死豬、糞便、污水、醫療廢棄物、餐廚垃圾等,建立了設備齊全、功能完善的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并運營有機肥廠。與生產有關的“五流”(人、車、物、料、豬)要從紅色區向綠色區方向流動,每跨一次界都必須嚴格按照防疫規程,經洗凈、消毒、烘干等程序方可進入。為把病毒擋在“紅區”之外,公司斥資0.9億元,在基地之外專門建立了6個洗消中心(點)、3個隔離點、1個實驗檢測中心。
軟件上,《生物安全計劃》《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五流”管控流程制度》《風險評估與監控體系》《追溯管理體系》《非洲豬瘟疫情報告制度》和《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等文件的制定,進一步強化了無疫小區的生物安全制度,并逐項逐條地落實落細。
執行無死角洗消制度。公司擁有專門的車隊,包含車輛180臺,按不同基地、不同用途分為散裝飼料密閉運輸車、基地內部轉豬車、拖拉淘汰母豬車、拖拉死豬車、基地間轉豬車共5種類型,專車專場專用。以上車輛加上外來購豬的裝豬車、私家車,必須經相應的洗消中心洗消。生產物資必須經過或浸泡、或噴霧、或搽拭、或臭氧等適合的消毒方式,統一從物資中轉站的專用倉庫出庫,專車運往各基地,再隔離一定的時間方可使用;生活物資也必須經合適的消毒方式和一定的隔離時間到達員工手上。車過洗消中心的關鍵是洗、消、烘。清洗規程為“先低壓沖洗,再溫水低壓無死角噴灑泡沫清洗劑、作用15分鐘,最后高壓沖洗,次序是先外后內、從前到后、先上后下”。穿鞋細節要求“生活生產的雨鞋要區分黑白顏色”;車輛檢查細節要求“專人,穿醫用防護服、用一次性鞋套,用手電筒照射,全覆蓋、無死角檢查,用紗布采樣送檢實驗室”;消毒要求“消毒劑必須現配現用,水溫大于30度,消毒濃度配比達標,噴灑無死角至表面滴水,消毒后自然風干15到20分鐘”;干燥標準達到“烘烤60℃、40分鐘以上”。
通過開展非洲豬瘟無疫小區建設,龍華農牧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商品豬全程成活率得到較大提高,2020年達到93.85%;商品豬的頭均藥費降低14.64元。另外,豬群健康水平大為提高,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料肉比由原來2.78:1降低到現在的2.65:1,提升了飼料報酬率。2020年具備養殖產能60萬頭,出欄生豬52萬余頭,實現飼料+生豬總產值17.6億元。
湖南龍華農牧發展有限公司 龍偉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