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就藏在這樣的山區中。
十幾年前,金米村還是個“吃水肩挑人抬、趕集翻山越嶺”的貧困村,2015年貧困發生率達21.85%,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88戶、553人。如今的金米村,卻在眾山環繞下猶如一顆蚌中珍珠,散發著勃勃生機。這一變化全來自金米村的一個寶貝——木耳。
秦嶺多寶,木耳就是一個。近年來,柞水縣把木耳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的重點來抓,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金米村由此發生改變。截至2019年累計脫貧187戶、54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3%。
在超過4000平方米的大棚里,肖青松和妻子何小燕正在采摘木耳。大棚里整齊有序地掛著17萬個菌袋,每個菌袋上密密麻麻生出200多個黑黝黝、肉乎乎的木耳。
“幾年前還在城里打工的我聽說村里有‘借棚還耳’的項目,馬上回來‘借’了兩個大棚。現在種植木耳3.36萬袋,實現增收4萬元,2019年我就‘脫貧摘帽’了!”肖青松興奮地為記者介紹著他回鄉的經過。
肖青松口中的“借棚還耳”是柞水縣為鼓勵貧困戶加入木耳種植產業想出來的辦法。所謂“借棚還耳”或者“借袋還耳”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簽訂借貸合同,農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借棚還耳”“借袋還耳”協議。村集體經濟免費提供大棚和木耳菌袋,每季木耳采摘結束后,農戶將成品耳上交統一銷售,村集體組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后返還貧困群眾。
柞水縣的這種方式,讓貧困戶無須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產業。每戶貧困戶都能被吸納進木耳產業,享受到產業帶來的效益。
目前,金米村將所有的木耳大棚和菌包認領到戶,帶動130戶貧困戶積極參與木耳產業發展,戶均增收4600元,金米村的木耳產業越做越旺。
小小的木耳能帶動整個金米村脫貧致富,僅有吸引貧困戶的巧辦法還不夠,優良的技術也是木耳產業發展壯大的核心動力。
“上任后,通過調查走訪,發現柞水縣有得天獨厚的木耳生長條件,可是木耳產業技術研發滯后、生產管理粗放等問題讓木耳質量上不來,銷路打不開。”作為掛職干部,利斌2018年到柞水縣后,就發現了這個制約木耳產業發展的問題。
發現問題后,利斌積極協調搭建了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菌種繁育及深加工基地等創新平臺,先后協調科研骨干人員30余人次,培訓農戶和技術人員千余人次,為柞水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并大面積推廣,研發出木耳超微粉、木耳益生菌等示范產品,有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
目前,柞水已搭建了木耳研發中心、大數據中心、原種繁育中心等平臺,研發出了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木耳掛面等深加工產品,通過“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土地流轉等方式,幫助全縣6944戶產業扶持戶戶均增收5000余元,穩固了長效產業脫貧之路。
“兩年間,全村的木耳產業發展到百萬袋級別,離不開每位黨員的努力。”金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江百川說。在江百川看來,這一切與金米村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產業脫貧的有效支撐密不可分。
金米村組建了金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通過支委聯產業、黨員聯農戶,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雙聯雙帶”模式,覆蓋全村貧困戶。村黨支部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建成木耳分揀包裝生產線,帶動貧困戶130戶,戶均年增收4600元。
2020年金米村種植木耳185萬袋,共有89個大棚木耳及部分地栽木耳,其中智能連棟木耳大棚5個,農戶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對大棚的控制,同時根據電腦實時數據分析,自動控制通風、遮陽、噴水等操作,實現了大棚操作實時化、智能化。
如今,金米村不僅有“金耳朵”,還發展林下經濟作為主導產業的有效補充,發展中藥材和早園竹套種基地500畝,通過領養和租賃經營,帶動貧困戶32戶。
(唐 旭)
來源:《農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