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國王,國家三不五時就饑荒、戰爭,作為主食的小麥常常不夠吃,為此頭痛不已的你,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以替代小麥的好東西——馬鈴薯。不僅如此,你還發現馬鈴薯太好了,好得不得了,簡直好上了天,具體來說,它有“三好”:營養價值高、產量豐富、容易種植。
那么,身為國王的你,會怎么做呢?
還用說,當然是大力推廣啊!
但很不幸的是,在你之前,已經有好幾位國王失敗了。俄國的彼得大帝失敗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失敗了。
是他們不夠用心嗎?錯,愛面子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甚至叫他愛漂亮的王后,頭戴馬鈴薯花,傾全力提升馬鈴薯的地位,但人民就是不買賬。
為什么?因為“馬鈴薯”有“三壞”。簡單來講,就是吃了馬鈴薯之后,身體和心理可能都會生病。
商品的價值分成兩種,一種是“實質”的價值,一種是“認知”的價值。實質的價值,也就是三好:營養價值高、產量豐富、容易種植。認知的價值,也就是三壞:不光明正大、染毒陰影、《圣經》沒有說。聽起來很悲傷,空洞的認知價值,影響力居然遠大于鐵打的實質價值。
但這也可以是好事。實質價值無法改變,它是什么,就是什么,鐵板一塊,動不了。至于認知價值,則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間,既然以前的人可以抹黑它,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美化它。
在十八世紀的普魯士,腓特烈大帝遭遇了和俄國彼得大帝、法國路易十六同樣的難題,人民就是不肯吃馬鈴薯。平時不吃也就算了,但如果遭遇饑荒,小麥歉收呢?這時如果還不吃,糧食危機就會慢慢轉變成搶奪食物、流血革命的社會危機。
腓特烈大帝非常有遠見,他深知一個國家不能只有一種主食,風險太大了,于是決定大力推動第二主食馬鈴薯。
腓特烈大帝先來硬的,威脅農民種,強迫軍人吃。他下令說:“馬鈴薯的生長,不受地域和自然條件限制,對人類和牲畜都有益無害。請王公貴族和庶民百姓充分理解馬鈴薯的優點,并把它作為今春主要食品……”
然而就算是大帝,也有權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可以強迫一部分的人種,但沒辦法強迫所有的人吃。如果農民種了馬鈴薯,卻沒有人愿意買,等于白費功。
硬道理說不通,腓特烈大帝換了一招,用軟故事誘惑。誘與惑——利用讓人困惑的事,來引誘老百姓。
既然老百姓不想吃,那就通通不許吃。腓特烈大帝下令將馬鈴薯定為“皇家蔬菜”,只有皇親國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連種都不能種,只有國王能種。腓特烈大帝進一步派士兵看管馬鈴薯田,但暗地里要士兵松懈一點,也就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百姓有機會偷一點雞,摸一下狗。
策略奏效了,老百姓好奇得不得了,馬鈴薯真有這么好?好到可以當皇家蔬菜?好到必須派士兵來看管?那非得去偷一點來嘗個滋味不可。尤其那些看管馬鈴薯田的士兵,一天到晚渾水摸魚,打瞌睡,去偷幾個來嘗嘗,肯定沒問題。
老百姓偷了馬鈴薯,煮了馬鈴薯,吃了馬鈴薯之后,整個身心都改變了:
當一回皇親國戚的感覺真不賴,虛榮感出來了。
吃了也沒中毒啊,謠言被打破了!
口感綿綿軟軟的,挺好吃的嘛。
身心改變之后,行為也跟著改變了:
不如自己也來偷偷種一點。
沒想到馬鈴薯這么好種,一種就活,一活就活了一大片。既然吃不完,不如拿一點出去賣。
打著“皇家蔬菜”的名義,馬鈴薯在黑巿里又賣了個好價錢。
偷、吃、種、賣,這一連串與馬鈴薯從看不對眼到不能親身體驗的過程,就是最好的宣傳。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馬鈴薯的口碑傳了出去,腓特烈大帝用了一個妙招,幫馬鈴薯徹徹底底美化了。
馬鈴薯的認知價值也改變了——什么東西會埋在地底下?當然是黃金。就這樣,馬鈴薯從不吉祥的東西,變成了珍貴的寶藏。
正是腓特烈大帝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戰略,讓70年的代普魯士免遭饑荒,馬鈴薯成了普通人抵抗饑荒最好的武器。(許榮哲)
摘自《故事課2:好故事可以收服人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