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有機農業,展現廣闊發展前景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融入創新思維和科技手段,有機農業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產出安全健康食品,在全球各地受到越來越多青睞,展現廣闊的發展前景。

  荷蘭

  有機牧場實現天然循環

  穿過青青的牧場,邂逅古老的磨坊,沿著鄉間小路,就到了阿姆斯特丹郊外頗有名氣的有機牧場——海恩東城市農場。農場主夫人威爾瑪·登·哈托格指著院子后面230公頃的遼闊牧場介紹:“那兒是奶牛真正的家。”

  荷蘭約有500個有機奶牛場,符合有機標準意味著必須使用牧場放牧,保證奶牛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純天然飼料。海恩東城市農場遵循這種天然飼養方法,從每年3月開春起,奶牛就要去牧場放養8個月以上。威爾瑪介紹,除了70公頃私人土地,他們還從荷蘭自然遺址保護組織租用了160公頃自然保護區,在承擔維護義務的同時,獲得在此放牧的權利。

  天然放牧保證了奶牛場在飼料需求上自給自足,而牧場本身也必須是有機的。土壤肥力決定草的長勢,有機牧場經營的核心就在于借助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吃的是‘有機餐’,產的奶才能安全美味。”威爾瑪說,盡管化學肥料能使產量大大提高,但也會導致土壤富營養化,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農場主亨克·登·哈托格說,有機肥包含植物所需的各類營養成分,它的形成是一個自然過程。將牧場中收割的草料、菜園里無用的蔬菜與牲畜排泄物混合,在密閉的堆肥區經過6個月天然發酵,就能生成高品質的有機肥。它們回歸牧場,能刺激土壤生物活性,為牧草生長提供多樣元素,天然循環由此產生。

  亨克說,20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轉用有機肥。由于長期施用化肥農藥,在剛開始施用有機肥時,牧草長勢很不理想。但經過3年的耐心培育,土壤肥力逐漸恢復,可以更好地“鎖住”水分,使牧場在干旱時更具抵抗力,牧草的質量和產量也大幅提高。從此,他漸漸轉向有機牧業,并在2001年完成轉型。

  改善奶牛生活條件會造成生產成本的提高。為此,海恩東城市農場著力打造觀光牧業,建立自給自足、零污染零浪費的生態系統。農場在出售有機食品的同時,面向社會提供民宿、露營、兒童托管、工作室租賃等服務,接待學生社會實踐,為公司團建提供場地。這些附加項目帶來了人氣與收益雙豐收。亨克夫婦最喜歡帶孩子們做農活,與他們一起體驗喂養動物、清洗圈舍、清除雜草、采摘蔬果、制作奶酪的鄉村生活。牛舍棚頂還安裝了太陽能板,將堆肥過程中釋放的熱量收集起來,用于民宿的熱水供應。如今,農場的堆肥量超出自身需求,亨克將多余的肥料出售給周邊農民。

  得益于有機畜牧業發展,農場及周邊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高,草地鳥類、蝴蝶和其他昆蟲資源得到恢復。農場還與當地自然保護組織簽訂植物管理合同,共同保護草地和水生植物。

  墨西哥

  祖傳農業與現代種植技術相結合

  在墨西哥西南部的米卻肯州,阿達貝爾托經營著一座占地8公頃的鱷梨種植園。他從事鱷梨種植已經10多年。幾年前,他選擇完全放棄使用殺蟲劑、化學肥料等,轉向百分之百的有機種植。

  墨西哥查平戈自治大學2019年發布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相同種植面積條件下,有機鱷梨比常規鱷梨的種植收入平均提高22%,即使有機鱷梨產量稍有下降,經濟效益仍然明顯提高。在有機鱷梨生產中,由于化肥、殺蟲劑的使用和機械租用成本大幅降低,在人力和認證成本有所增加的情況下,總體投入下降了近48%。

  墨西哥有機農業生產者主要由農民和土著居民為主的小型生產者組成。他們把土著居民以祖傳農業為基礎的可持續性生產系統與現代種植技術相結合,為墨西哥有機種植積累了重要經驗,促進了農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土著居民通過在玉米地里同時種植辣椒、西紅柿和其他作物的間作套種方式,有效降低了對土壤的消耗、減少了病蟲害侵襲,有助于在提高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樣性。

  泰國

  打造“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

  塔波納素鄉村有機稻米基地位于泰國東北高原的黎府清刊縣班蓬村。阿拉亞·斯帕敦擔任基地的經理。在一片剛剛收獲了有機稻米的農田,阿拉亞抓起一把剛剛翻新的泥土說:“我們種植的第一季有機稻米很成功,不僅豐收了,而且土壤的肥力和保濕度更好了。”

  塔波納素鄉村有機稻米基地占地約60萊(1萊約合0.16公頃),第一季有機稻米共計收獲近20噸。此外,基地還種植了薄荷、空心菜、木瓜、羅望子等其他有機農產品。“種植有機稻米,不能使用任何農藥、化學肥料和生長調節劑,我們綜合考慮大米品種、土壤和天氣狀況等不同環節,在鋤草、防蟲、施肥等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阿拉亞介紹說,當地有20位村民參與了基地有機稻米的種植,第一季銷售完成后,村民們的收益比以往自家種地提高了30%。

  塔波納素鄉村有機稻米基地不僅從事有機稻米種植和加工,還將建立致力于推廣有機種植理念的公共學習中心,促進有機農業在泰國的普及。“班蓬村有約2000戶農民,我們希望更多人加入基地,掌握有機稻米種植技術,讓這里成為泰國的有機稻米中心。”基地管理人員說。

  泰國國家旅游局正在籌劃將該基地打造成為農業旅游目的地。泰國旅游局黎府分局局長譚娜萬·卡西對開展“農業+旅游”的發展模式充滿信心。他表示,清刊縣是黎府旅游重鎮,每月至少有7萬名游客,而位于清刊縣郊外的基地,本身就位于風光優美的景區內,有巨大的游客流量。今后每周六將在基地內開設“有機夜市”,專門售賣有機農作物,預計每月可創收80萬泰銖。

  (方瑩馨 劉旭霞 趙益普)

  摘自《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