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地區是四川省冬水田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最早開啟春耕的地方。今年春節,不少在外務工人員響應號召就地過年,讓春耕時節的農村勞動力更加緊缺。如何破解春耕用工難題?
“代耕代種”+“全程托管” 春耕用工難不用愁
“劉老板,今天有機器打田嗎?”3月5日一大早,陳田村村民胡林就撥通了瀘縣粟裕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世超的電話。
再過一個月,當地就會進入插秧時節。眼下天氣晴好,村民們正抓緊耕田育秧,農業機械也進入使用高峰期。不過,胡林要耕作的2畝多農田卻并不是自己的承包地。隔壁鄰居和自家兄弟都在廣州打工,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沒能回家,“這些田都是他們的,現在交給我代種。”胡林說。
陳田村位于瀘縣東北部,地處淺丘地帶,以糧油生產為主。陳田村黨支部書記余剛介紹,全村有4876人,常年在外務工人員2300余人,今年春節50%的在外務工人員沒有返鄉。
“雖然今年返鄉人數減少,但并未對春耕造成太大影響。”余剛說,這主要靠實行代耕代種和全程托管模式,來解決農村“無人種田”的問題。
在外務工者可以選擇將農田交給村民“代耕代種”,或者交由專合社“全程托管”,還可以將農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收取租金。“今年基本沒有土地撂荒現象。”余剛說。
土地利用率提高還得益于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去年,該村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種田對勞動力的需求大大減少。
“現在種田沒有以前累了。”種了40多年地的胡林說,過去種田基本靠人力,現在插秧也可以用機器。“3畝地請4個人插秧,人工成本就要600元,機插秧每畝60~80元,3畝地就可以節省300多元的人工費。”
除了代耕代種,當地專業合作社還可以進行“全程托管”。“水稻‘耕、種、防、收 ’等環節,都可以由合作社提供社會化服務,全程機械化生產,每畝可節約50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劉世超介紹。
近年來,瀘縣通過向專合社、家庭農場等購買社會化服務,對承接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補貼,目前水稻“耕、種、防、收”等4個環節的補助標準已達到128元/畝。“今年中央和省級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支持力度,下達的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經費達350萬元,比去年增加100萬元。”瀘縣農業農村局服務體系與信息化股股長周鋒介紹。
減少農業人力需求,還需補齊農田和農機短板
“每年驚蟄前后是育秧時節,今年開春后氣溫回升快,育秧有所提前。”劉世超說,4月就可以移栽秧苗了。
雖然當地已在水稻“耕、種、防、收”等環節實現機械化,但育秧環節還是主要靠人力。“成都平原采取旱育機插秧技術,育秧也可以實現機械化。但我們這里是黏土,不太適宜推廣這種技術。”劉世超說,下一步還需要解決育秧環節的技術短板。
除了育秧,目前全省丘陵山區在農機推廣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仍然偏低。”省農業機械研究設計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耕地有七成分布于丘陵山區,但目前市面上適宜丘陵山地作業的農機裝備不多。
作為種糧大縣,近年來瀘縣以全省農機化示范縣建設為契機,加大農業機具補貼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目前全縣的農業機械化率達67.6%,高于全省63%的平均水平。“但目前全縣僅有20%左右的農田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高粱、玉米、油菜等農作物的農機使用率還不高。”瀘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陳應平認為,要破解“誰來種田”難題,還需要從農田基礎設施、農機裝備水平等方面補短板。
一方面要強基礎,高標準農田是耕地提質增效的主要措施之一。今年四川將新建470萬畝高標準農田,同時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推動大中型小微水利工程設施銜接配套,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努力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補齊農田短板,才能讓農機下得了田,提高種糧效益,讓農民愿意種田。”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還要通過“機器替人”,適應當前農業人口減少的趨勢。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機械化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加快農機研發攻關、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力度、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等,補齊糧食生產機械化短板。
(史曉露)
摘自四川在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