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點多,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造甲鄉雙河社區崔大崗村民組,室外氣溫零下三攝氏度。北風吹過露出稻茬的田畈,發出嗚嗚的聲響。四野空曠無人,但注意看,會發現一星亮光,一個中年男子正蹲在田埂邊觀察稻田。
這里的稻田有點怪。一般冬閑田里是沒有水的,這里卻每一塊田里都沿田埂挖了一道水溝,水溝里灌滿了水。這樣的氣溫下,水溝里自然結了冰。中年男子用手電照著冰面,冰層下聚集了一群舞著鉗子、渾身紫紅的小龍蝦。男子微微一笑,在手機上給龍蝦養殖群里發了條短視頻,配上解說:近期上凍,當田溝里冰層厚度達到兩厘米以上時,就要破冰供氧,如果厚度達不到,就可以不管,大家留心了!
沿著近百畝的田塊轉了一圈后,他打著手電,往村里走去。這是崔大崗村的村民崔興文,他家所在的崔大崗村,地處江淮分水嶺上,雙河水庫就在村前,當地人的主要收入靠種水稻。過去因澇災不斷,糧食難以穩收,加上位置偏僻,2014年包括崔大崗在內的整個雙河村(2018年改為雙河社區)被識別為重點貧困村。
喝雙河水長大的崔興文,三歲時患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長大后,崔興文娶妻生子,為了家庭嘗試了很多種致富途徑。因為妻子身體不好,崔興文自己腿腳又不靈便,只能想辦法在家門口做點事。他考察市場,發現藥用土鱉蟲市場正好,決定也試著養。買不起種蟲,他就去村里人家的土灶里、草堆下尋蟲,將家里的一間房子鋪上細土,把捉回來的蟲子放在土里,喂它們米糠、麥麩。在他細心照料下,土鱉蟲長得挺好,春天養,秋天收,他高興地裝了一百多斤,運到附近的藥材收購站去賣。沒想到,原先每斤五元錢的土鱉蟲因為養殖的人太多,收購價一下子降到了每斤不到一元錢,連成本都收不回。
崔興文不服氣,跌倒了再爬起來。他又盯上了藥用水蛭養殖。他想,這東西水鳥不吃,市場價格好多年一直都比較高,養這個準錯不了。春養秋收,待放干了田里的水,讓他失望的是,水蛭竟然又找不到幾條,他坐在田邊發呆,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他看見稀薄的水面上,劃動著幾只小龍蝦,其中一只大夾鉗里正夾著一條縮成一團的水蛭。他跳下水田,挖開田泥,這一挖,發現田里有好多小龍蝦。原來是它們吃掉了水蛭!崔興文心里一團火冒上來,將小龍蝦一只只抓起來往田埂上扔,扔著扔著,他突然反應過來:水蛭沒了,小龍蝦不也可以賣錢嗎?這東西在市場上可是走俏貨啊!
他馬上在田里抓了滿滿一蛇皮袋小龍蝦,運到城里,賣了幾百元錢。此后幾天,他天天在田里抓龍蝦,這野生的龍蝦一共賣了五千多元錢,剛好補償了買水蛭苗的錢。
經此一遭,崔興文想,養這養那,怎么就沒想到養小龍蝦呢?
聽說崔興文要養小龍蝦,村里的好心人勸阻他,不要再將辛苦錢打了水漂。原來,小龍蝦好吃不好養,鄰鎮就有一戶搞過小龍蝦養殖,結果血本無歸。
崔興文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試試再說。為了保險起見,他嘗試著在自家稻田里養小龍蝦,這樣即便小龍蝦養不好,至少還有稻米的收入做補償。為了養好小龍蝦,崔興文幾乎全身心撲在稻田里,幾本養殖小龍蝦的書都被他翻爛了。
小龍蝦漸漸長大了,在稻田里揮著一對鉗子,大搖大擺地穿行。可奇怪的事開始發生了:崔興文每天早上去稻田,總能看見田里有一堆堆死去的小龍蝦,蝦身完整,也不像有病害。這是怎么回事?為探究竟,崔興文整晚看守在稻田邊。夜深人靜,一只小小的黑影躍進了田里。崔興文觀察了好一會兒,猛然打開手電筒,光束中,一只小獸唰地溜走了。他看清楚了,是一只黃鼠狼。他走到田里撿起還在動彈著的小龍蝦一看,這才知道,原來是黃鼠狼搗的鬼。這黃鼠狼吃得真精巧,尖牙在小龍蝦身上打個小洞,只吸食一點蝦黃便又吃第二只。
趕走了黃鼠狼,稻田里再沒發生奇怪的事。可等稻子收割了,蝦也肥了,崔興文再一次遇到了困難:小龍蝦在稻田里到處鉆,很難逮到。一畝稻田還好,如果大面積養殖,靠崔興文的腿腳,哪里逮得過來?如果拖得太久,這些裸露在泥上的小龍蝦就會被鳥兒們吃光。
有一天,下了小雨,崔興文看見小龍蝦們竟然自動聚集在稻田中一處小小的水洼里,這給了他啟示:如果在稻田邊挖一條溝,收割水稻時,從田里緩緩將水放到水溝里,小龍蝦不就全都順水進溝了?就勢下個籠子,不就全逮住了?
第二年,崔興文繼續用五畝田進行稻田養蝦,摸索稻蝦共養,并在稻田里挖溝蓄水。結果和他預想的一樣,水進溝,蝦進籠,一舉獲得成功。一算賬,比單純種水稻效益要高出好多倍。
到這時,崔興文養蝦才算入了門,但靠這幾畝田,還清過去的欠債還需時日,離發家致富更是差得遠。
2014年,崔興文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要脫貧,我要率先脫貧!”他對自己說,也對他的那些蝦說。崔興文橫下心,除了自家的田,還租了別人家的田,一下子養殖了十四畝龍蝦。十四畝小龍蝦的收入,讓崔興文一舉還清欠款。2015年,他又將養殖小龍蝦的面積擴大到了三十畝。他三管齊下,將水田拿出一部分專門用于養蝦,一部分開辟成稻田養蝦,還有一部分用于繁殖蝦苗。這一年,他的稻蝦總收入高達十多萬元。崔興文多年傾注在稻田養蝦上的心血,終于開花結果了。
為了提高畝均效益,崔興文又摸索出一套冬季蝦的養殖技術:在冬閑田里灌上水,秋天放上小龍蝦種苗,進行繁殖,到了春天就可以上市。這個季節的小龍蝦剛好填補了市場空白,價格是夏天龍蝦的三倍。
在養殖過程中,崔興文經常請教安徽農業大學的教授們,在他們的幫助下不斷摸索新技術。為了保證雙河水庫不受污染,他在龍蝦塘內模擬湖泊生態環境,種植伊樂藻、水花生等植物,既可凈化水質,夏天又可為龍蝦遮陰。同時在喂料上以玉米、豆粕等為主,并自建了小電站,經常注入新水,既幫助龍蝦脫殼生長,又保證養蝦稻田的水稻不施化肥。
2016年,小龍蝦行情特別好,崔興文的蝦又大豐收,稻米加上小龍蝦,一共收入二十多萬元。
看著崔興文每天早上去稻田水溝里起蝦籠,拎著蝦籠上街去賣,拎一次就是幾百元錢的進項,村里人心動了。連當初勸阻他的人也來向他討教,要跟著學養龍蝦。
這正合崔興文的心思:“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富得鄉親們一起富。”
為了方便大家掌握技術,他專門開設了個人短視頻賬號,將稻田養蝦的注意事項一一交代。
崔興文推廣的“稻蝦共養”,蝦吃昆蟲,糞便還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光綠色龍蝦能賣上高價,綠色稻米同樣也能賣出好價錢。過去每斤稻米頂多賣兩元多,現在賣到了十元,效益顯著提高,這種模式也越來越為廣大農民接受。
深夜寂靜,走在寬闊平坦的村村通公路上,崔興文步子邁得更穩當,也更有信心。春蝦已經上市,隨后,雨水豐沛,水田里插上稻秧,田野一片綠色,苗盛蝦肥,那該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
(余同友)
摘自《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