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米、浸米、包裹、包裝、送貨……每逢端午節前夕,是浙江省桐廬縣莪山鄉90后小伙姚鑫城最忙碌的日子。姚鑫城做“黃金粽”已經四年了,他做的“黃金粽”不僅在桐廬深受歡迎,如今在他的帶領下更是走出了大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愛。
為了心底的“家鄉味道” 決心返鄉創業
“黃金粽”是莪山畬鄉當地的特色美食。早在西晉時期,周處所編的《風土記》中就有“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其爛熟”的記載。其中“灰汁”即為“灰湯”,“灰湯”則是用名為黃金柴的植物熬煮而成。黃金柴長在大山頂上,形同矮灌木,有清熱解毒、解暑祛濕等功效。用黃金柴熬煮出來的“灰湯”浸泡糯米,包出來的粽子色澤嫩黃明麗,入口柔軟細糯,油而不膩,回味鮮美。每逢端午,當地家家戶戶都會包“黃金粽”來慶祝節日。
“黃金粽”同樣是姚鑫城心里抹不去的“家鄉的味道”。姚鑫城之前在紹興當兵,每逢過節便會收到家里寄來的粽子,“每次我媽把粽子寄到部隊,戰友們便搶著來分享,大家都很喜歡吃。”退伍以后,2015年的三月三畬族文化節,姚鑫城在家鄉看到全國各地遠道而來的朋友和游客們都對“黃金粽”贊不絕口,品嘗后反響很好,他覺得“黃金粽”的未來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
2016年,莪山畬族鄉開始觸摸農村電商,逐步梳理畬族文化和畬族飲食,需要尋找并準備一些有代表性的特產放到平臺銷售。這給了開始準備著手做“黃金粽”的姚鑫城一個契機。
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決心返鄉研究起小小的“黃金粽”,他說:“一開始我們就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也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義無反顧的就去做了。”
開始標準化規模生產 “黃金粽”走向廣闊市場
從采黃金柴、燒灰、浸水,浸泡糯米,到做出一只“黃金粽”,共要經歷10余道工序,大約64個小時。為了讓粽子有著最正宗的口味,他請來了村里的年紀大一點的包粽能手們,每一道工序,姚鑫城都認真地把關,保證每只粽子的口感。
生產出了高品質的粽子,怎么去推廣,成了擺在姚鑫城面前的難題。“之前我們推廣‘黃金粽’都是每年去上海、杭州等地參加農博會展覽,大家對粽子的口味都很喜歡,就是缺少售賣的渠道,有了農業電商后我們就開始在電商平臺上售賣。”2016年,姚鑫城開始小批量的嘗試生產“黃金粽”,在端午節期間通過縣域農業電商平臺試水上架售賣。
讓姚鑫城沒想到的是,第一次上架“黃金粽”市場反響很好,2016年的端午節期間他賣掉了7萬只粽子。這給了姚鑫城很大的鼓舞,他覺得要想讓“黃金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建立規模化生產的廠房是極其必要的。
于是,2017年,姚鑫城成立了桐廬鑫誠食品有限公司,建成了標準化廠房,購置了洗粽葉機、切肉機、蒸粽機,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開始進行規模化的生產。粽子的口味也從原來單一的豆沙粽、肉粽增加了五六個新品種。
擴大規模后,姚鑫城又面臨著另一大難題:怎么調配出口味最佳的粽子。“之前小批量生產,10斤米配多少灰水多少調料我們已經掌握了,但是如今大規模生產要100斤米起調,各種調料的配比都需要修改。”為了讓每只粽子都達到最好的標準,姚鑫城帶著員工們開始一遍遍嘗試,從10斤米的配比到20斤的米的配比,再到100斤米的配比,在上上下下20多次的試驗后,姚鑫城摸索出來最佳的配比方案。
2017年端午,姚鑫城忙得不可開交,標準化的規模生產帶來了可觀的市場反響,僅僅在端午節期間,他就賣出了30多萬只粽子,足足比前一年翻了4倍多。
隨后,姚鑫城開始在各大物流平臺和網絡電商平臺全面推廣“黃金粽”,并根據客戶的需求,開始進行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比如有些客戶要辦訂婚宴或者小孩子滿月宴等,他們會來定制含有特殊寓意的粽子,我們都會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專門生產。”在姚鑫城的努力下,2019年“黃金粽”的銷售額達到了500萬元。
“黃金粽”成為了莪山中門民族村最具特色的農產品。當地開始對接社會資本,引進創意設計,加大畬族產品的開發推廣力度,姚鑫城也扛起了打造畬鄉“黃金粽”招牌的擔子。
“黃金粽”的銷量一年比一年好,姚鑫城接下來也有了新的打算。“我們希望把這份利益反哺村里,村集體可以通過入股形式,甚至村民也可以入股,一起把‘黃金粽’品牌做大做強。”姚鑫城說。
(曹文君 何小華 錢凌蕓)
摘自央廣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