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巒疊嶂,山高谷深。滿眼蒼翠中,一條盤山公路呈“之”字形蜿蜒至谷底。一路盤旋而下,來到群山合圍的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
62歲的村支書毛相林正在院壩里忙活,招呼遠道而來的游客。20年前,這里的大多數村民沒去過縣城,如今,全村私家車近40輛。
巨變的起源,是毛相林帶著村民修通了一條絕壁上的致富路。2015年,下莊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下莊村人均收入達1.3萬元。擔任村干部已40多年的毛相林是深受村民信賴的脫貧致富帶頭人。
篳路藍縷,絕壁鑿通出山路
“我們這里像個井底,所以習慣往上看。”暖陽灑在院壩,毛相林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老輩人傳下順口溜: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
過去,被困谷底的下莊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體和108道“之字拐”,去趟縣城,走小道要手腳并用,危險不說,一來一回得3天。
難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窮下去嗎?1997年,毛相林動了修路的念頭。召集村民商議時,卻受到了很多質疑。毛相林沒有氣餒,和村民們磨嘴皮、算細賬:“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我們修不完還有兒子,總有能修完的一天”……終于說服了村民。
在絕壁上開山修路,艱辛危險超出想象。毛相林帶著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進。腰系長繩吊在空中鉆炮眼,用簡單的工具農具開鑿巖石……
艱苦并沒有動搖毛相林的決心,但意外的出現卻讓他因內疚而產生了猶豫。兩個月內,接連有兩位村民在修路過程中不幸遇難。還要不要繼續?就在這時,一位遇難村民的父親毅然站出來表態:“繼續修!我兒子死得光榮,咱只要下定決心一定能擺脫貧困!”
毛相林帶著大家擦干眼淚,繼續走向山上的工地。歷時七載,下莊人用雙手,硬是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8公里長的路。
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當初2米寬的石子路,如今已變成了標準的山區公路。從下莊到巫山縣城,車程只要一個半小時左右。
百折不回,山洼種下致富果
走進下莊村,一條標語赫然入目:“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靠著這股精神,下莊人告別了交通閉塞,同樣靠著這股精神,下莊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敢闖敢試、大步前行。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務工,收入有所增長,可是村里的產業發展緩慢,“窮根”還是沒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黨員,母親以前經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沖!村里的事,我必須要站出來。”毛相林說。
下莊村土地不少,但傳統種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紅苕,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成了毛相林花費力氣最多的事情。
先是種漆樹,辛辛苦苦把樹苗栽下,沒承想氣候不適合,第二年樹苗全枯死了。后來又養過山羊、桑蠶,都不順。
毛相林憋著一股不認輸的勁兒,外出考察,請教專家,與村“兩委”共同商量種植臍橙。為了打消村民顧慮,毛相林先在村民大會上作檢討,然后承諾自己先種幾畝,大家看看效果。
這次毛相林一點兒不敢大意,他帶著兒子去學習,試種成功后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這幾年,下莊的臍橙年年豐收,每年能給村民們帶來200萬元左右的收入。
展望未來,村莊發展旅游業
在毛相林眼中,鄉村旅游就是下莊村振興的方向。春節假期前幾天,每天來村里的游客不下200人。而現在村里只有3戶農家樂,旅游接待條件還沒有跟上。他算過一筆賬,農家樂一天接待一桌客人,就能收入200多元,還能進一步拓寬村里農產品的銷路。他說,在相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村里有接待能力的30多戶,今年都有望把農家樂開起來。
于是,毛相林在大年初八晚上召開一次群眾院壩會。會上,他和村民一起商量,今年怎么把村里的鄉村旅游搞得更紅火。為了把這次會議開好,他與支委們積極醞釀。
毛相林說,今年村里還將有個大動作,關掉各家的豬圈,找塊地集中養豬,安裝環保處理設施,改善村里的人居環境。和當年修路、種柑橘一樣,這個提議也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在下莊村當了40多年村干部的毛相林,今年又要大干一場了。
(崔 佳 周文中)
摘自新華社、《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