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花嶺的一處“鳥塘”中,侯體國將水果等放在樹樁、枝丫上的同時,嘴中發出類似鳥兒的鳴叫聲,吸引鳥兒前來覓食。“鳥塘”中的水池里,不時有鳥兒在喝水、洗澡。附近的攝影棚中,來自各地的攝影師不停地按下快門。
如今,這一幕在百花嶺十分常見。侯體國與其他村民一道,照管著“鳥塘”,服務好客人,自然就有了收入。
52歲的侯體國家住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百花嶺村,這里地處高黎貢山東麓,生態環境優越,鳥類資源豐富,已記錄到鳥類520多種,被稱為“五星級觀鳥圣地”。
然而,小時候的侯體國經常上山打鳥吃。“小時候窮,沒有肉吃,想吃肉就上山打鳥。”侯體國說。打鳥的方法有很多種,他的絕活是玩彈弓。“用石子一打就中,想打哪兒就打哪兒,想打鳥頭絕不會打中翅膀。”
1989年的一天,一對外地夫婦來他家借宿,問他哪里可以觀鳥。這是侯體國最熟悉的,他帶人家去,得了一筆小費。后來,到百花嶺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侯體國索性當起“鳥導”。
一次偶然的機會,侯體國發現小鳥會在有水的地方洗澡、喝水,就通過仿生態方式,選取合適地點建“鳥塘”,方便客人定點拍攝。
隨著游客越來越多,侯體國在自家院子里建起了民宿。“多的時候,一天來找我的客人能坐滿一架飛機。”侯體國得意地說,他接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鳥人士。
受侯體國的影響,他的女婿葛寶智也幫助家里經營“觀鳥”行當,針對青少年開發了一些自然教育、研學的項目。“我們希望通過觀鳥、觀蟲等形式,讓小朋友親近自然、熱愛自然,最后敬畏自然。”葛寶智說。
近年來,百花嶺的觀鳥生態旅游方興未艾。在侯體國帶動下,百花嶺村目前已有“鳥塘”20余個,“鳥導”60多人,農家客棧20余家。百花嶺村黨總支書記封再標說,觀鳥游帶火了餐飲、民宿、向導、背包服務和交通運輸等行業,2020年給村民增收1500多萬元。
享受到保護生態帶來的紅利,百花嶺村民的觀念從“打鳥狩獵”轉變為“護鳥富民”。“現在要是看到誰去打鳥,我立馬就去制止。”侯體國說。
對此,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社區工作科科長尹安亮深有感觸。“砍柴、狩獵、采藥,都曾是高黎貢山人的謀生方式。后來,我們轉變思路,積極帶動社區群眾發展,減少他們對保護區的依賴和破壞。”尹安亮說。
1995年,在保護區管理部門等單位協助下,百花嶺村成立了“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50多名村民加入。目前,協會會員已發展到154人。
帶頭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示范種植咖啡、核桃等經濟林果,發展觀鳥旅游……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探索生態保護的社區共管模式,走出了一條不砍樹也能致富、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成功之路。
“通過種植經濟林替代收入不高的甘蔗,幫助村民增收的同時,還能保護生態環境。”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黨支部書記侯興忠說,近幾年,村民切身感受到水好了,土壤好了,種出來的果實更值錢了,大家保護生態的意識也就更強了。
(姚 兵 張 雯)
摘自新華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