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一場雨后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扎賚特旗萌發出綠色生機。
走進阿爾本格勒鎮珠日根嘎查瑞秋農牧專業合作社黑木耳種植基地,一個個木耳菌棒從棚頂垂直墜下,一列列排開。菌棒上,一只只肉嘟嘟、黑絨絨的小木耳像一朵朵小花綻放著,放眼望去,黑壓壓的一片,長勢喜人。
53歲的珠日根嘎查村民王順一邊采摘木耳,一邊笑著說:“這可是我家的‘致富耳’,一個菌棒能出1.2兩的黑木耳,只有精心采摘和打理,才能賣出好價錢。”去年王順一家種了1棟掛袋木耳,效益不錯,加上合作社務工收入超過了9萬元,今年他又種了2萬棒掛袋黑木耳,大棚內掛袋的黑木耳肥厚鮮嫩,木耳產量高品質好,這讓王順的信心更足了。
“種木耳利潤高,尤其是改用掛袋技術以后,去掉成本,2萬棒木耳比地擺木耳能多賺1萬多元。今年木耳長勢比去年還好,現在真是越干越有勁,越做越有奔頭了!”每天穿梭于家中和大棚之間的王順喜滋滋地說。
“共產黨像太陽,黨的政策暖心房……”王順在采摘木耳之余編了一段順口溜。
他的順口溜是他依托黨的好政策、發展黑木耳產業有感而發創作的。作為黑木耳產業的直接受益者,幾年來,王順和妻子除了自己種植黑木耳,還在合作社務工,小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有黨的好政策和合作社幫助,收入一年比一年多,心里別提多舒坦了。”王順說,以前外出打工,又累收入還不高,一年下來也攢不了多少錢。這幾年,看到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留在家里發展黑木耳產業,他也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
“現在既在合作社打工,又自己種植黑木耳的戶數已經達到50余戶,在合作社人年均工資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瑞秋農牧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和平說,眼下在阿爾本格勒鎮,除了種地和搞養殖,很多當地老百姓都掌握了這一新的致富技能——黑木耳種植。
小木耳,大產業。“2020年,合作社種植了30棟大棚掛袋黑木耳。”馬和平介紹說,今年合作社又擴建20棟大棚,共栽植木耳90萬棒。小菌棒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不僅輻射帶動著扎賚特旗1300多名脫貧戶穩定增收,更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積蓄了動力和產業支撐。
(胡日查 高敏娜)
摘自《內蒙古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