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三合鎮胡廟村的李坤池,40多年來走村串巷義務宣講黨的政策,將“大道理”說成“大白話”,被農民親切地稱為“草根發言人”、宣講政策的“大喇叭”。
1940年李坤池出生于胡廟村的一個貧苦家庭,1958年考入合肥財貿干部學校,畢業后分配到安徽省委機關鋼廠。1963年5月,為響應政策號召,他回到了家鄉,從文書到會計,再到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一干就是28年,深深扎根在這片土地上。
“那時每個村都有大喇叭,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的主要陣地和手段”。從那時起,收音機、報紙、手抄稿就成了李坤池隨身攜帶的“三件寶”。白天,他從收音機和報紙上獲取信息,經過整理加上自己的感悟,把政策和農民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晚上,他再趴在煤油燈下,把感悟寫成順口溜。“在俺們阜陽地區,老百姓就喜歡聽順口溜,聽得進、記得住、用得上”。第二天,這些帶著淮河流域濃郁氣息的順口溜就通過大喇叭廣播出去。從此,李坤池就成了村民喜歡的“大喇叭”。
“老李的每句話都能說到我們農民心坎里。”77歲的村民陳忠獻是李坤池40多年的老朋友,李坤池這些年來的付出和努力他都看在眼里。
“盡管是義務宣講,但對我來說就是快樂,無論講臺大小,無論聽眾多少,我都盡心盡力真情宣講。”田間地頭、村口飯場,集市上、農班車上,甚至醫院里、大學課堂、機關會議室,處處都有李坤池宣講的“講臺”。
針對農村天價彩禮、奢侈婚禮現象,李坤池說:“現在農民生活好,彩禮要得真叫惱;見面就是萬里挑,萬紫千紅一地綠......有房有車還不算,彩禮還要十五萬;娶了媳婦不享福,到處躲債只想哭;提倡文明辦喜事,黨員干部要帶頭。”
說起李坤池,鄰居龔玉田滿臉都是欽佩:“俺識字不多,很多政策俺也看不明白。老李給俺這么一說,俺心里就亮堂了。”
新政策的出臺往往會有人不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剛推廣時,有些農民一時不能接受,李坤池編了順口溜:“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了一次院,打工一年白干……”形象地向大家講明利害關系,耐心解讀政策,村民聽后,紛紛繳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李坤池能夠做好義務宣講的“源頭活水”,就是常年堅持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他始終堅信,只有真正把黨的政策理解、內化于心,才能讓農民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李坤池的家里有兩個柜子,一個存放各種學習資料和書籍,一個存放著多年積累的宣講稿。“我每天堅持至少學習兩個小時,至少要寫1000字的讀書筆記。”李坤池說,“自己必須要認真學習并且了解國家大事和身邊的難事,順口溜的內容才能完全符合政策原文原意,然后在句式、用詞和表達上下功夫,有時候一句話要琢磨半天。”一個人帶動一群人。在李坤池的感染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加入到宣講隊伍中,三合鎮于2004年成立了由李坤池擔任團長的“農民義務宣講團”,2015年5月,在區政法委、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和區關工委等部門指導下,三合鎮設立了“李坤池調解工作室”。
李坤池在宣講時,常常結合黨史大力宣傳黨的光輝歷程、巨大成就和各項惠農政策,密切聯系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成績,使群眾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心和信念。
(耿 霖 董鵬飛)
摘自《鄉鎮論壇》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