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夏日長。在農村,夏天是榕樹下的蟬鳴聲聲,是池塘里的蛙聲陣陣。
兒時的記憶里,暑期接著麥假,是勞動的假日,也是農村春節之外最“人聲鼎沸”的時候。勞作間隙,孩子們在曬場上捉迷藏、吃雪糕,你追我趕,對大人的斥責充耳不聞。時光流轉,如今的三伏天對孩子們來說,早已成為放松的假期,而放松之路上,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帶著孩子奔赴山野鄉村。不同的是,不再有勞動的負累,而是一場親近自然、回味鄉愁、澄澈身心的度假。
如今,各種各樣依托鄉村環境和場地而開設的自然學校、鄉村夏令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呈現出蓬勃之勢。生態與休閑,作為鄉村多樣性功能里的重要一頂,正在衍生出更多的、更有活力和潛力的產業形態。林林總總的夏令營、親子游,不僅為村莊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甚至點亮了鄉村產業新動能的“啟明星”。
對孩子們來說,鄉村的寶藏,遠不止是撒歡的田野和香甜的空氣。或追逐西風斜陽,或仰望星斗蒼穹,鄉村的環境讓人放松身心,休閑功能的開發可謂是呼應了其天然屬性。與此同時,依托森林、山谷等獨特資源而開展的探索式學習,打開了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捉昆蟲、撿石頭,孩子們在山川田野中感受到了地質學、生物學等科學的魅力。很多家長也希冀著通過吃農家飯、看農家景,讓孩子們走出溫室,體味人間百態,吐納煙火之氣。
對鄉村來說,暑期新業態所帶來的好處,也遠不止是幾個月的場地租賃收益。首先值得關注的是,農民的認知正因此加速與城市接軌。當夏令營、度假游等專業機構和平臺走進鄉村,就有可能引入先進的商業理念和工作模式。新的理念與認知的提升,將為鄉村人才的成長帶來思想上的甘霖。其次,如果能抓住一次又一次涌入鄉村的人流,將其轉化為持續消費的、具有粘性的客戶流,必將匯成鄉村產業興旺的不竭源泉。最后,在合作中若能覓得“三觀一致”的伙伴并構建長期共生關系,或許會探索出更多元的合作形式,推動村莊轉型升級,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人們常說,要跳出農業看農業,如今的鄉村振興也已走出凝聚城鄉合力的振興之路。與過去農忙時汗流浹背的暑期記憶不同,如今的鄉愁,正在被來自城里的客人,漸漸熨平。李錦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