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秋分曾是中秋節 也是古代豐收節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秋分把晝夜平分成兩半,也把秋天平分成兩半。

  秋分時節,不僅有“一場秋雨一場涼”的秋意,也有大地豐收、萬物成熟的富足。實際上,在中國古代,秋分前后舉行的秋社,就是民間的一種“豐收節”,人們把收獲的作物作為祭品,祝愿五谷豐登。

  唐代以前在秋分祭月

  秋分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點之一,在北方,雷聲漸漸遠去,惱人的蟲子開始重新蟄伏,河道里的豐沛的水流也慢慢消退。天高氣爽,晴空多于陰雨。

  “在唐代以前,中秋節就在秋分這天”,民俗學者高巍說,“古代秋天祭月,就在秋分,即祭祀月亮,也慶祝豐收。北京的月壇,就是皇帝在秋分這一天祭月的地方。在古代,每三年一次大祭,皇帝主祭,其他年份中則派大臣代為祭祀”。

  按照節令,秋分才是整個秋季的最中間,所以秋分才是中秋,但為何中秋節會變成八月十五呢?

  在歷法中,二十四節氣偏于太陽歷,而中秋節則以月亮為標志,因此兩者之間難免出現誤差。高巍說,“既然要祭月,當然是月圓之夜最好,秋分和八月十五兩個日子雖然很近,但并不總是重合,所以后來慢慢就挪到了八月十五”。

  在數千年的農耕歷史中,完全服務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并沒有成為傳統歷法的主體,反而是陰歷為主、陽歷為輔。

  在宋代,沈括曾編寫過一篇完全以二十四節氣為基礎的新的太陽歷——十二氣歷。十二氣歷將二十四節氣按照兩兩分組,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不用閏月,也不以月亮圓缺定月份。在農業生產中,十二氣歷比傳統的甲子歷等更方便。

  十二氣歷編成后,就受到傳統學者的批評,因此并未真正實行過,但其中的一些觀念卻曾被采納并推行過,如以立春為元旦,其實就是十二氣歷的主張。

  秋分也是古代“豐收節”

  秋分之后,玉米、紅薯、大豆、水稻等主要作物,正式進入收獲的節奏。

  古代沒有豐收節,但也有類似的節日或民俗活動,即秋社。秋社最初為立秋后第五個戊日,一般在秋分前后,因此也有不少地方固定在秋分這一天舉行秋社,祭祀土地神,以報大地養育之恩。

  在一些地方,秋社的隆重程度比同樣祭祀土地神的春社更高,因為秋社還有豐收之義,人們會以剛剛收獲的農作物作為祭品,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南朝時寫成的《荊楚時歲記》記載“秋分以牲祠社,盛于仲春之月”。

  在唐宋以后,秋社的祭祀意義已經逐漸淡化,變成了一種民俗活動和公共活動,人們在這一天停止工作,飲酒唱歌慶祝節日。唐代張籍《吳楚歌》說,“今朝社日停針線”,明代《遵生八箋》中載“社日令男女輟業一日”,這里的社日,都包含春社和秋社。

  在古代,一些農村還有還有秋分“走社”的習俗。古代是熟人社會,人口流動性非常低,鄰里互助是農村社會的基本形態之一,播種、收獲等農忙時期,一家人往往難以完場工作,鄰里互助是常態。因此,在秋天收獲之后,鄉鄰之間會互相走動、答謝對方的幫助。

  秋分也是種麥季

  秋分時節,玉米、大豆、紅薯、晚稻等農作物,進入了收獲季。同時,冬小麥也開始準備下種。“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就是華北一帶的民諺。

  我國古代,大部分地方都是冬小麥為主,尤其是長城以南,多種冬小麥。因不同區域、氣候的差異,所以農歷八月至九月,都是種冬小麥的時期。其中,中原地區多在農歷八月,江南則多為農歷九月。

  除了地域差異外,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冬小麥種植的時間。比如西漢至隋朝的小冰河期,種植時間就比西漢以前更早。東漢時期的《四民月令》記載“凡種大小麥,得白露節,可種薄田,秋分,種中田,后十日,種美田”。在江南,因氣候溫暖,種植冬小麥的時間則會延后到霜降前后,也就是農歷九月底。到唐五代時期,溫暖期到來,冬小麥的種植時間隨之延后,且產量有所提升,資料顯示,唐五代時期,小麥的單位產量比以前提高一成左右,收獲期則提前一個月左右。現代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冬小麥種植的時間也逐漸后延。

  秋分之后,季節的變化更加明顯,高巍說,“白露之后,夏天正式結束,秋分之后,秋季的感受真正明顯起來了。早晚溫差變大了,要加衣保暖,天氣也變得更加干燥”。(周懷宗)

  摘自《新京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