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紅軍不怕遠征難——長征中的兩株黃花草
時間: 來源:農民文摘-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80多年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歷時兩年,縱橫中國10余省,跨越萬水千山,最終實現了戰略大轉移,勝利走完長征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兩件特殊的長征時期的“食物”——黃花草,生動見證了紅軍長征的艱辛歷程和偉大精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退出中央根據地,實行戰略性轉移,從而開始了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略遠征。據統計,包括紅一、二、四方面軍及紅二十五軍在內的紅軍長征,行程總計約為6.5萬多里,縱橫14個省,渡過了近百條江河,越過了約40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超過4000米的有20余座,有5座終年積雪),經過了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經歷了世所罕見的自然艱險。而在各種復雜的自然環境中,過草地成為紅軍所遭遇的最大的艱難險阻。

  紅軍所過的草地位于今天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連接段的川西北松潘大草地,包括現在的松潘草地、紅原草地和若爾蓋草地。這片草地縱橫幾百公里,海拔在3000至4000米以上,氣候寒冷,沼澤遍布,自然環境極其惡劣。1935年8月紅軍長征來到之前,這里幾乎人跡罕見,亦無鳥獸出入,可謂“生命的禁區”。因此,蔣介石判斷紅軍不敢橫跨草地,故未在草地以北布重兵。也正因為如此,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毅然決定走敵人認為我們不敢走的路,避開敵人重兵圍堵的防區,穿越草地,北上抗日。

  紅軍過草地的時候,正值草地的雨季,驟降的暴雨讓地面變得更加濕軟,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泥潭,難以自拔。除了行路難,宿營也難。松潘草地氣候變化無常,晝夜溫差極大,很多戰士在睡夢中被凍死。

  但在所有的艱難中,饑餓是紅軍將士最大的威脅。盡管在進草地之前,中央和各軍指揮部已經認識到過草地所要面臨的危險和糧食的重要性,要求戰士們盡最大努力籌集糧食。但由于紅軍所在的藏區本來就人口稀少,產糧不多,數萬大軍在此駐留許久并數次往返,糧食消耗很大,籌糧工作非常困難,很快部隊就陷入斷糧的絕境。

  食物極度缺乏之時,草地里的野菜、草根、樹皮等成了紅軍戰士最為重要的充饑之物。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回憶過草地時的情形,因為走在最后頭,前面的部隊已經把能吃的東西和籌集的糧食都吃得差不多了,所以紅二方面軍吃的野草最多,能記起的有車前草、冬寒菜、人參果、腳雞苔、黃花菜、水芹菜等十多種。

  還有人回憶,好點的野菜,比如灰灰菜、牛耳朵大黃已被先頭紅軍吃盡,走在后面的二七九團只能吃茅草根、蘆葦根,喝鹽巴水。于東在《草地上的最后腳印》一文中寫道:許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菜,大家只好據其特征臨時命名,有的則是看誰先采到或采得多,就以該戰士之名叫“小李菜”“大趙菜”。其中像大黃葉子、籽籽菜這類植物,據說是用來制作煙葉的材料,居然也名列其中,戰士饑餓之苦,可見一斑。

  然而,味苦難食還算其次,吃野菜也是有風險的,有時甚至是生命危險。朱德總司令在聽說有不少同志吃了野菜中毒犧牲的事情后,立即親自帶領10多名炊事員、飼養員、警衛員和藏族同胞,實地采挖了60多種野菜標本請醫生化驗。接著,部隊還舉辦了“野菜展覽會”,讓戰士們排隊依次參觀這些奇形怪狀的食物,學習辨別什么樣的野菜能吃,什么樣的不能吃。朱德親自拿著標本給大家講解:“挖野菜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哪些能吃,哪些有毒,千萬不要搞錯了。只要我們大家小心,挺住,就一定能渡過難關,走出草地!”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中,便保存有兩株當年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的野菜標本。這是一種開著黃花的小草,戰士們給它取名叫“黃花草”。“黃花草”本來是有毒的,但經過反復燒煮后毒性可以減弱,食用后會出現胃脹、拉綠水、手腳發腫、渾身無力的現象,但沒有生命危險,所以紅軍過草地時便用它充饑。1936年7月1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三師二七四團干事劉毅隨部隊到達葛曲河畔。那天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5周年紀念日,開完慶祝會后,劉毅和幾個戰友一起采了黃花草充饑,并特意留下一些放在隨身攜帶的小盒中保存,帶出草地。西安事變后,劉毅到陜西三原中學做宣傳工作時,用這盒黃花草向師生們講述了紅軍長征中的故事,并讓大家品嘗,親身感受紅軍長征中的艱苦生活。之后他把最后留下的兩株夾在日記本中做成標本,精心保存,并給它取名叫“長征草”。

  1975年10月,劉毅參觀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辦的“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紀念展覽”后百感交集。為了更好地激勵后人,劉毅將保存的“長征草”捐獻給了博物館。這兩株“干枯脆弱”的野菜標本在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直完好地保存著,成為紅軍長征艱苦磨難非常珍稀難得的見證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趙 鋒)

  摘自《廣西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