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養豬是又臟又累的活,但對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上馬鎮八角倉村26歲的小伙白士林來說,養豬讓他看到了新“錢”景。
自繁自養降低成本
2020年,在外打工的白士林回鄉后,在父母的支持下,投入近100萬元修建了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豬場,并購進了30多頭優質種母豬。自此,白士林開始了他的“豬倌”生活。
“一開始就養母豬,源于我對市場的一番調查:養豬要賺錢,得走自繁自育之路。”白士林認為采用自繁自養,不受市場仔豬價格的影響,可以節省很大一筆購買仔豬成本。
在白士林的養豬場里看到,養殖場的20多個大豬圈里,既有已經達到 300 斤左右的出欄肥豬,又有100多斤到200來斤正在長膘的架子豬。而在他專門飼養的30來頭母豬圈舍里,有幾頭母豬正在為小豬崽哺乳,而另有幾頭則即將分娩或已經斷奶正等待受孕。
30多頭母豬已進入盛產期,平均每頭母豬一年下崽能達到近30頭。白士林算了一筆賬:“如果買仔豬來催肥,按目前的豬價行情,即便加入母豬飼養成本,每頭仔豬至少要多支出300塊錢。這300塊錢就要占一頭育肥豬近30%的利潤。要從養豬中獲得收益,還得靠自己養母豬,自繁自養才能不因市場變化而受制于人。”
這兩年,白士林靠著自繁自養,每年出欄近500頭育肥豬,按每頭平均1000元的利潤計算,可獲利50萬元。
“高床”飼養環保省力
在白士林的養殖場,映入眼簾的是標準化圈舍,干凈整潔、四面通風,無論是母豬還是育肥豬,都齊刷刷躺在離地面2米高的木條“床”上,豬圈里沒有刺鼻的臭味。
“我的這種養豬技術叫‘高床’飼養,豬場設備高度現代化。保溫、通風只需按一下開關;豬口渴了,觸碰自動飲水器;木板之間有縫隙,豬睡在‘床’上,豬尿液便直接流到床下,方便集中處理,既干凈衛生又環保、避免了傳染病的發生,也省去了不少打掃圈舍的時間和勞力。”白士林說,他的豬場雖然年出欄500頭,但他一個人就能管過來了。
白士林介紹,他的豬場里沒有刺鼻的臭味,是因為他在高床下用鋸末、谷糠堆了一層40厘米厚的黃色“墊料”,從高床上流下的豬尿液有多少“吃”多少。而黃色“墊料”在加入益生菌等并經過大半年的發酵后,就成了茶園和果園不可多得的有機肥,每噸要賣上1000元。這兩年,白士林一年出欄的500來頭育肥豬所產生的糞便物發酵的有機肥,就足足在5噸左右,可賣5000元。通過將糞便發酵處理成有機肥,白士林真正實現了循環利用,增收又環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