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針對我國不同生態區小麥全生育期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及危害特點,按照“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強化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相融合,推廣種植抗病品種、藥劑拌種、適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預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麥病蟲危害。
二、防控對象
根據各小麥產區近年來病蟲發生規律和危害特點,明確各個地區主要防控對象和兼治對象。
黃淮海麥區:以銹病、赤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白粉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為主,兼治全蝕病、根腐病、黑穗病、孢囊線蟲病、黃花葉病等病蟲害。
長江中下游麥區:以赤霉病、銹病、紋枯病、麥蚜、麥蜘蛛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黃花葉病、根部病害、灰飛虱、地下害蟲等其它病蟲害。
西南麥區:以條銹病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麥蚜、麥蜘蛛、地下害蟲等病蟲害,關注草地貪夜蛾等入侵害蟲的潛在風險。
西北麥區:以條銹病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麥蜘蛛、吸漿蟲、地下害蟲等病蟲害,新疆麥區關注雪霉葉枯病。
華北及東北麥區:以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病、黑穗病、麥蚜和吸漿蟲為主,兼治赤霉病、銹病、全蝕病、根腐病、粘蟲和麥蜘蛛。
三、防控技術
堅持分區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防治。播種前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清除麥田周邊自生麥苗、雜草;及時粉碎田間秸稈,并耕翻、耙勻,降低小麥莖基腐病、紋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減少病蟲侵染概率,防止種苗根系懸空加重根腐病、孢囊線蟲病危害;做好田間種植規劃,預留大型植保機械作業道,便于后期實施防治。
四、小麥全生育期綠色防控
(一)種植抗(耐)病品種。種植抗(耐)性品種是防止或減輕病蟲發生危害的根本措施,應根據當地病害發生特點,進行小麥抗病品種布局。西南、黃淮南部、西北等條銹病常年越冬、越夏區,應因地制宜選種全生育期抗病品種。西南麥區可選用綿麥、川麥系等抗病品種;黃淮南部可選用周麥、豫麥、西農系等抗銹品種;西北麥區可選用西農、天選、蘭天系等抗(耐)銹品種。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等赤霉病常發區,應選擇種植揚麥系、鎮麥系和鄂麥系等具有一定抗(耐)病性的高產優質品種,避免盲目跨區域引種,降低后期赤霉病流行風險。黃淮孢囊線蟲病重發區,可選種太空、中育、新麥系中的抗病品種;小麥黃花葉病發生區可選種新麥、豫麥、鄭麥系等抗病品種。
(二)做好田間管理。推行精細整地、適墑適量適期播種,以及播后鎮壓和及時灌溉等田間管理措施,保證麥苗健身種植,力爭一播全苗、勻苗、壯苗,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其中,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等赤霉病常發區推行秸稈粉碎、耕翻還田,盡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稈裸露于土壤表層,壓低菌源基數,減輕抽穗揚花期防控壓力;西北條銹病越夏區播前或播后苗前,應采取人工鏟除或噴施除草劑等,清除自生麥苗和地邊雜草,防止小麥銹菌在其轉主寄主發生,降低秋苗侵染概率;西南、黃淮南部等條銹病越冬區推行適期晚播,盡可能縮短秋季病菌感染時間,減少初始侵染菌源;江淮、黃淮等紋枯病重發區應避免早播,適當推遲播種時間、減少播種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雨后及時清溝理墑。此外,孢囊線蟲病重發區,應重點推廣播種后和秋苗期兩次鎮壓措施。選用植物免疫誘抗劑、生長調節劑等在小麥返青拔節、灌漿等關鍵生長期進行噴施,達到提高小麥免疫力、產量的目的。
(三)推行秋播拌種。秋播種子藥劑處理是預防和控制土傳、種傳病蟲和地下害蟲以及苗期病蟲害發生危害的關鍵措施。土傳、種傳病害重發區推行選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硅噻菌胺等包衣或拌種,防治黑穗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兼治苗期銹病、白粉病等。地下害蟲重發區推行辛硫磷、吡蟲啉等拌種,或選用吡蟲啉等包衣,防治金針蟲、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兼治苗期麥蚜、麥蜘蛛、孢囊線蟲病等。條銹病越夏、越冬區重點推行戊唑醇、三唑酮等藥劑包衣或拌種,預防苗期條銹病、白粉病,兼治后期黑穗病。多種病蟲混合發生區,可根據當地病蟲發生特點,選用相應的殺菌劑、殺蟲劑復配進行包衣或拌種,也可選用戊唑·吡蟲啉、苯醚·咯·噻蟲、烯肟·苯·噻蟲等包衣;選用復配劑時,有效成分應與單劑用量大致相同。有條件地區要大力推廣以枯草芽孢桿菌為主的微生物菌劑、白僵菌、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以及免疫誘抗劑等防治土傳、種傳病害和地下害蟲,提高作物抗病蟲能力。
(四)開展理化誘控。小麥生育期長,經歷秋冬春夏四季,害蟲種類多,針對地下害蟲發生嚴重區域,要注重理化誘控措施的應用。在地下害蟲成蟲期,在用好農業防治措施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合適的燈誘、性誘、食誘等產品,在成蟲集中區域,成蟲交配等關鍵期,根據害蟲習性,開展理化誘殺。加強對誘殺設施設備的科學管理,合理確定誘蟲燈開關燈時間,及時清理誘蟲袋等,提高誘殺效果,減少對非靶標昆蟲的誤傷。小麥種植多在干旱地區或水源較遠的區域,性誘產品應多采用干式誘捕器,在成蟲交配前布設誘捕器,提高誘捕效果。食誘產品目前主要以誘捕器內食誘劑添加農藥的方式誘殺害蟲,在使用時注意農藥安全使用,盡可能使用擊倒快,殘效期短的農藥,或根據產品要求用藥。
(五)組織“一噴三防”。小麥中后期病蟲發生較為集中,后期生長關鍵時期易受春夏季高溫高濕不利條件影響,對小麥產量影響較大。“一噴三防”技術是一項措施專業性強、時效性高的技術措施,通過噴施殺蟲殺菌劑、葉面肥、生長調節劑的復配劑,達到防病蟲害、防干熱風、防早衰的目的,對小麥中后期增產具有較大幫助。各地政府應結合“一噴三防”救災資金補貼政策,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發揮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作用,組織各地統一開展小麥“一噴三防”行動,促進農藥減量增效,為小麥中后期穩產增產奠定基礎。
(六)科學指導用藥。小麥病蟲種類多,用藥品種多,用藥次數多,農藥安全科學使用十分重要。一是使用合格農藥。購買農藥要選購三證齊全的產品,拒絕使用不合格產品,以免影響防治效果。二是科學混配農藥。做到二次稀釋,配制可濕性粉劑農藥時,先用少量水溶解后再倒入施藥器械內攪拌均勻,以免藥液不勻導致藥害。三是合理確定施藥時間。嚴格按照農藥安全間隔期,科學合理用藥。施藥前密切關注天氣情況,避免高溫暴曬或降雨情況下噴施農藥,噴灑類藥劑施藥后6小時內遇雨補施。四是禁用高毒農藥。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復配制劑。要根據病蟲害發生實際情況,優先選擇環境友好型農藥,科學配方進行防治。五是遵守操作規程。嚴格遵守農藥安全使用操作規程,確保操作人員安全防護,防止中毒。六是嚴格農藥用量。按具體農藥品種使用說明操作,確保準確用藥,各計各量,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藥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