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草
一、形態特征
豚草,原產地在北美洲,在東北,華北,華中等地扎根繁衍。豚草分為兩種,一種為豚草,一種為三裂葉豚草。二者均為一年生草本,花期8~9月,屬惡性雜草,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分別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第一批、第二批。它的雄花序能產生大量致病的花粉,引起人體過敏性變態反應。
二、生態危害
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極強,造成土壤干旱貧瘠、遮擋陽光,遮蓋和壓抑土生植物,造成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消耗土地中的水分和營養,降低農作物產量,豚草侵入裸地后一年即可成為優勢種,豚草的蔓延蠶食了大片土地,對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威脅。豚草能混雜所有旱地作物,特別是玉米、大豆、向日葵、大麻、洋麻等中耕作物和禾谷類作物,能導致作物大面積草荒,以致絕收。據試驗表明,在1平方米的玉米地中,只要有30到50株豚草苗,玉米將減產3到4成;當豚草數量增加到50到100株苗時,玉米幾乎顆粒無收。
三、防治方法
機械防除。農田中的豚草可通過秋耕和春耙進行。秋耕把種子埋入土中10厘米以下,豚草種子就不能萌發。春季當大量出苗時進行春耙,可消滅大部分豚草幼苗。
化學防除。采用常規的化學方法防除。雖短時間內見效快,但不僅耗資巨大,而且無選擇的大面積濫用除草劑易造成環境污染、殘留毒素和植被退化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后果。
生物防治。一是可從北美引進豚草條紋葉甲,大量繁殖使其蠶食田間的豚草。二是利用真菌防治豚草,在豚草的天敵中,有一些使原草生病的真菌生物,如白銹菌可以控制豚草的種群規模,田間條件下染病的豚草生物量減少1/10左右,每株種子產量降低95%~100%,種子干粒重從3.16克降為2.28克。
五爪金龍
一、形態特征
五爪金龍為多年生纏繞草本植物,全體無毛。老時根上有根塊。莖細長,有細棱,有時有小疣狀突起。葉掌5深裂或全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卵形或橢圓形,中裂片較大,長4~5厘米,寬2~2.5厘米,兩側裂片稍小,頂端漸尖或者稍鈍,具小短尖頭,基部楔形漸狹,全緣或不規則微波狀,基部1對裂片通常再2裂:葉柄長2~8厘米,基部具小的掌狀5裂的假托葉。
二、地理分布
五爪金龍本種原產于熱帶亞洲或非洲,生長于全日照以及排水良好的環境,如平地、山地路邊灌叢、向陽處,有很強的攀爬能力。全株具有醫藥功效,可涼血活血,壯筋骨;在我國華南各省近年多為野生,在林地內常纏繞在直立的草本植物或樹上,枝葉繁茂,表現出絕對優越的生長勢能。現已廣泛栽培或歸化于全熱帶,中國產臺灣、福建、廣東及其沿海島嶼、廣西、云南。
三、入侵危害
五爪金龍具有極強的攀爬能力,生長覆蓋在小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上,且莖葉茂密,在該植物的覆蓋下陽光幾乎不能透入。長時間的蔭蔽,使得被覆蓋的植物得不到陽光,致使光合作用微弱,植物體生長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無法供給,導致被覆蓋植物的大部枝條,甚至整株植物枯死,其危害性不亞于具有“植物殺手”之稱的薇甘菊。
四、防治方法
目前的技術采用化學防治方法容易傷害到其伴生的本土植物,生物防治方法也尚未成熟,主要采用人工清除的方法進行防治。根據五爪金龍一株蔓延成片的生長特點,選擇在其某一個生長階段連根拔除。而在荒山、曠野等無伴生植物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草甘膦、農達等化學除草劑防除。
美國白蛾
一、形態特征
成蟲白色,體長12~15毫米。雄蟲觸角雙櫛齒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蟲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卵球形;幼蟲體色變化很大,根據頭部色澤分為紅頭型和黑頭型兩類。蛹長紡錘形,暗紅褐色,繭褐色或暗紅色,由稀疏的絲混雜幼蟲體毛組成。
二、分布現狀
原產地在北美洲,中國現分布于遼寧、河北、山東、天津、陜西等地。
三、入侵危害
主要通過木材、木包裝等進行傳播,還可通過飛翔進一步擴散。其繁殖力強,擴散快,每年可向外擴散35~50公里。可為害果樹、林木、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種植物,在果園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覽區、林蔭道,發生嚴重時可將全株樹葉食光,造成部分枝條甚至整株死亡,嚴重威脅養蠶業、林果業和城市綠化,造成驚人的損失。此外,被害樹長勢衰弱,易遭其他病蟲害的侵襲,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蟲喜食桑葉,對養蠶業構成威脅。
四、防治方法
利用人工、機械、化學等方法防制其危害,如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蛾,人工剪除網幕;秋冬季人工挖蛹;噴施溴氰菊醋、滅幼脲等化學和生物殺蟲劑等。
松材線蟲
一、感染癥狀
松材線蟲,常見的松樹寄生蟲,可引發松材線蟲病。成蟲蟲體長約1毫米,雌蟲尾部近圓錐形,末端圓;雄蟲尾部似鳥爪,向腹面彎曲。染病植株先是針葉失水,褪綠,繼而變褐,而后整株枯死,針葉全部變為黃褐色,病樹干枯死亡,但針葉不脫落;病死木近景,特征為松針呈黃紅色,掛在樹枝上不落葉;一般病死木樹干橫斷面出現藍變現象(藍灰色、輻射狀),并在樹干可見到天牛蛀屑等危害狀。
二、傳播方式
自然傳播。松褐天牛是松材線蟲病的最主要傳播媒介,松材線蟲病的自然擴散主要以松褐天牛攜帶松材線蟲飛翔傳播到鄰近的松樹。在純松林中,松褐天牛一代的自然擴散距離一般不超過200米,僅少數借助臺風等能擴散到2.4~3.3公里。
人為傳播。松材線蟲病的人為傳播主要是遠距離調運染疫的松木及其制品(如板材、包裝箱、電纜盤等)引起的,這種傳播方式不受自然屏障限制,呈遠距離、跳躍式傳播。
三、防治方法
皆伐重病松林和孤立發病松樹,采用熏蒸、熱處理或切片等方法殺死病木中的松褐天牛;間伐發病松林中的病死樹,對病材、病枝、根樁等采用熏蒸、熱處理或切片等方法殺死松褐天牛;對重點保護區,可以皆伐周圍的松林,建立防治隔離帶;對發生區實施檢疫封鎖,嚴禁未經處理的病材等運到未發生區;在松褐天牛的羽化期,可噴灑藥劑殺滅成蟲或設置誘木誘殺成蟲;采用噴灑化學藥劑、釋放腫腿蜂或者施放白僵菌等方式防治松褐天牛幼蟲。
紅棕象甲
一、形態特征
成蟲:紅棕象甲身體紅褐色,前胸具兩排黑斑。鞘翅紅褐色有時全部暗黑褐色。身體腹面黑紅相間或暗黑褐色上有一不規則紅斑。
卵:卵長橢圓形,乳白或者乳黃色,表面光滑。
幼蟲:初孵出的幼蟲為白色,頭部黃褐色,老熟幼蟲肥胖,紡錘形淡黃白色,頭褐色,口器堅硬。
蛹:3~4厘米,初乳白色,后轉為黃色、橘黃色,外包裹一層深褐色有光澤的不透明膜,最外面包裹一層取食后的植物纖維作成的繭。
二、入侵危害
紅棕象甲成蟲、幼蟲均危害棕櫚科植物,后者造成損害更大。受害株初期表現為樹冠周圍的葉子變枯黃,后擴展至樹冠中心,心葉也黃萎。蟲口多時樹干被蛀空,遇大風容易折斷。危害到生長點時,生長點腐爛,植株死亡。世界和我國許多地區的棕櫚科植物均遭受紅棕象甲的嚴重危害。
三、防治方法
紅棕象甲的幼蟲、成蟲在很長的時間內都是鉆蛀在枝條、葉柄、莖的內部隱藏,極易傳帶。加強對疫情的檢疫封鎖,限制從國內紅棕象甲發生區引進和調運棕櫚科植物或從國外疫區進口棕櫚科大型植株和種苗。在引進這些大型植物體的時候,要實施嚴格、細致的檢疫措施,一旦發現有蟲的植株,需銷毀處理。
薇甘菊
一、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狀攀緣藤本。莖圓柱狀或管狀,有淺溝及棱,具攀緣性,多分枝;葉薄,葉對生,淡綠色,卵心形或戟形,漸尖,莖生葉大多箭形或戟形,長4~13厘米,寬2~9厘米。花為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復花序聚傘狀分枝;頭狀花序小,花冠白色,喉部鐘狀,具長小齒,彎曲;瘦果黑色,表面分散有粒狀突起物;冠毛鮮時白色。
二、入侵歷史
原產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現已廣泛傳播,成為當今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危害最嚴重的雜草之一。大約在1919年薇甘菊作為雜草在中國香港出現,1984年在深圳發現,2008年來已廣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該種已列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三、入侵危害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在其適生地攀援纏繞于喬灌木植物,重壓于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致附主死亡,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四、防治方法
人工和化學防治:目前,我國研究人員已進行了大范圍的薇甘菊調查研究,政府有關部門也形成了一定的防治機制,有效進行預防、檢疫、監察、人工清除、化學防治等。
植物防治:利用田野菟絲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田野菟絲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使薇甘菊的覆蓋度由75%~95%降低至18%~25%,較好地控制薇甘菊的危害。
昆蟲防治:利用紫紅短須螨控制薇甘菊,通過接種紫紅短須螨的蟲卵,經過3個月后,可使薇甘菊的藤葉成片黃化卷曲,6個月后,薇甘菊的莖葉黃化,邊緣不整齊,橫向較窄,隨著時間的推移,薇甘菊逐漸枯死。
水葫蘆
一、分類特征
雨久花科植物,又名鳳眼蓮、水浮蓮、水葫蘆。浮生草本植物。莖極短,與母株分離后長成新植株。葉片圓形、寬卵形或寬菱形。穗狀花序,花被裂片6枚,呈紫藍色;花冠四周呈淡紫紅色,中間呈藍色,在藍色的中央有1黃色圓斑。
二、分布和生境
原產于巴西,現歸化于全球熱帶至溫帶地區。我國北方地區有栽培,長江流域及以南常見。多生長在富營養化的濕地,如水庫、湖泊、河道、溝渠、池塘、沼澤、稻田內或附近的河溝中。
三、入侵危害
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之后被厭棄而形成入侵。鳳眼藍的大量生長常會堵塞河道,影響航運、排灌和水產品養殖。植株覆蓋在水面上,不但阻擋了水下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陽光,其死亡后沉于水底的腐爛物也會對水體造成污染。
四、防治方法
機械攪滅法。對水葫蘆損害較大的水域,能夠運用相關機械將水葫蘆攪滅打碎,擴展水體的光照面積,增加水體的流動,保證飼養、捕捉及航運順利進行。
人工清除法。動用人力物力直接將水葫蘆撈起運送到陸地而予以清除。如果是網箱養魚,可運用竹子搭成結構圍在網箱外側,防止水葫蘆進入框內。這種辦法只能對小水面施行,較大水面很難完結且價值大。
藥物殺滅法。對于小水體的水葫蘆污染,能夠運用除草劑之類的藥物直接予以殺滅,但留意這種辦法只限于小水面,并經專家論證后再施行,并格外留意不能在飲用水水面進行,且須留意人畜、魚類的安全。
黃頂菊
一、形態特征
黃頂菊植株高10厘米~250厘米。主根直立,須根多數。莖直立,莖直徑可達1.5厘米,莖具數條縱溝槽;莖下部木質,常帶紫色,無毛或被微絨毛。
二、區域分布
原產于南美洲巴西、阿根廷等國,擴散到美洲中部、北美洲南部及西印度群島,后來由于引種等原因而傳播到埃及、南非、英國、法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地。
根據黃頂菊原產地及其傳播入侵區域的生態環境條件,可以判定黃頂菊在中國的適宜生長區域遠遠不僅限于已知道的天津、河北等地,中國的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及沿海地區都有可能成為黃頂菊入侵的重點區域。
三、入侵危害
黃頂菊結實量多、繁殖生長快,適應能力強,根系發達,吸水能力極強,嚴重擠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掠奪水分和養分。黃頂菊的根系還能產生一種化感物質,抑制其他生物生長,最終導致其他植物死亡,黃頂菊生長的地方其他植物無法生存,素有“生態殺手”“霸王草”之稱。黃頂菊的根、莖、葉、花的水浸提液對白菜、水稻、小麥、玉米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一旦入侵農田,將嚴重威脅農業生產安全。另外,黃頂菊的花期長,花粉量大,花期與大多數土著菊科交叉重疊,如果黃頂菊與發生區域內的其他土著菊科植物自然雜交,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生態危害。
四、防治方法
人工拔除。及時發現,及時鏟除。4~8月份是黃頂菊營養生長期,也是鏟除黃頂菊的最佳時期。對零散分布的黃頂菊我們必須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鏟除。對成片發生地區,可先割除植株,再耕翻曬根,再拾盡根茬,然后焚燒,做到斬草除根。
化學滅草。經過試驗和篩選,已經找到了比較有效的藥物防治辦法,百草枯和草甘磷兩種化學藥劑對黃頂菊都有很好的殺滅效果。根據對黃頂菊出草規律的初步調查觀察,在黃頂菊苗期階段適時噴藥,可有效防除該草。第一次用藥宜在5月中旬,第一次用藥后每隔35~40天再分別進行兩次用藥物撲殺,用藥方法同第一次相同。非農田防治:每畝用150毫升20%二甲四氯鈉鹽水劑加150毫升48%苯達松水劑混合,兌水40千克均勻噴霧,可使黃頂菊枯死。農田防治:每畝用50~80毫升25%虎威水劑,兌水40~50千克,防除大豆田和果園的黃頂菊。或每畝用150毫升20%二甲四氯鈉鹽水劑加150毫升48%苯達松水劑混合,兌水40千克均勻噴霧,防除豆田和水稻田埂上的黃頂菊。目前黃頂菊主要在荒地落戶,采用化學防除后,對一些征而未用的土地,要復耕復種,減少拋荒,既可增加農田面積,又可減少黃頂菊繁衍空間。
紫莖澤蘭
一、形態特征
紫莖澤蘭,多年生草本或成半灌木狀植物。根莖粗壯發達,直立,株高30~200厘米,分枝對生、斜上,莖紫色、被白色或銹色短柔毛。葉對生,葉片質薄,卵形、三角形或菱狀卵形,腹面綠色,背面色淺,邊緣有稀疏粗大而不規則的鋸齒,在花序下方則為波狀淺鋸齒或近全緣。
二、入侵歷史
此植物原產于墨西哥,1865年作為觀賞植物引種到夏威夷群島等地,后淪為野生。20世紀40年代,由緬甸邊境侵入到我國云南,近幾年在廣西、四川等地開始蔓延,繼續以每年30公里的速度擴散。由于沒有天敵和競爭對手,紫莖澤蘭在云南的擴散面積已達到其國土面積的64%。
三、入侵危害
紫莖澤蘭俗稱“霸王草”,是一種有毒的、侵占性很強的惡性雜草,對環境的適應性極強,無論在干旱貧瘠的荒坡隙地、墻頭、巖坎,在石縫里也能生長,在短時間內就會讓一片草原寸草不生、全被這種植物覆蓋。在傳播途徑上難以控制,可以算是植物界里的“殺手”。
四、防治方法
機械防治。目前主要是人工拔除,拔除曬干或者燒毀,簡單易行。但長期堅持較為困難。
化學防治。主要是噴灑除草劑等農藥。但是農藥在殺死惡草的同時,也會累及其他植物,甚至牛羊等牲畜,引出新一輪的生態危機。
生物替代法。目前最環保、最經濟的一種方法。種植一些有經濟和觀賞價值的植物進行替代控制。特別是一些高密度的喬木、經濟林木等,使紫莖澤蘭不容易侵入。
加拿大一枝黃花
一、形態特征
又叫霸王花、北美一枝花、黃花草、加拿大一枝花,菊科一枝黃花屬,是一種世界性的惡性雜草,原產于北美洲東北部。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有長根狀莖,高0.3~2.5米。葉互生,無柄或下部具葉柄,葉邊緣具銳齒,基部心形。頭狀花序小,直徑約3毫米,組成大型圓錐花序,花黃色。以種子和地下根莖繁殖,從山坡林地到沼澤地帶均可生長。7月中下旬開花,11月底到12月中旬果實成熟,1株加拿大一枝黃花可形成2萬多粒種子。
二、分布現狀
1935年,加拿大一枝黃花作為觀賞植物引進我國華東地區,主要種植在上海、南京等地。20世紀50年代,逸生到自然生境,成為雜草。80年代,從華東向周邊地區擴散蔓延。目前,我國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山東等省份有分布。
三、入侵危害
通過化感作用搶奪資源,破壞原有生態系統、排擠本土物種、降低物種多樣性、威脅生態安全。入侵農田、果園等農業生態系統后,導致農業收成的減產,棉花、玉米、大豆等旱地農作物和水田種植的茭白的產量和質量均受嚴重影響。開花時會產生大量的花粉,花粉量大,能夠加劇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
四、防治方法
使用草甘膦、甲磺隆、使它隆等高效除草劑,按10%草甘膦50倍液+10%甲磺隆90毫升/公頃效果最快,在3月底4月初,15-20葉齡時施藥效果最好。當危害面積小時,在結實前手工或機械拔除,并將所有根莖挖出銷毀。危害面積大時,在秋冬或春季苗期采用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和甲嘧磺隆等化學方法防除。
蘋果蠹蛾
一、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9毫米左右,翅展19~20毫米,是一種小型的蛾類,翅灰白色,具很細的深灰色條紋。翅的末端有一塊褐色的三角形斑紋,斑紋有金屬銅一樣的光澤。幼蟲成熟時體長在14~18毫米之間,背部顏色為淡紅色,腹部顏色為黃白色。
二、地理分布
蘋果蠹蛾遍布于世界各大洲的蘋果和梨的產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新疆全境、甘肅省的中西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黑龍江南部等地。
三、入侵歷史
蘋果蠹蛾在20世紀50年代前后經由中亞地區進入我國新疆,在50年代中后期已經遍布新疆全境,20世紀80年代中期該蟲進入甘肅省,之后持續向東擴張。2006年,在內蒙古自治區發現有該蟲的分布。另外,2006年也在黑龍江省發現,這一部分可能由俄羅斯遠東地區傳入。
四、入侵危害
蘋果蠹蛾幼蟲蛀食果實,被蛀的果實無法食用并且極易落果,蛀果率可在 80%以上。該蟲傳入后不易根除,對我國的梨果類水果危害很大,可使我國水果產業遭受嚴重損失。
五、防治方法
目前主要防治手段是采用蘋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技術,寄生蜂、昆蟲病毒等生物防治技術也取得了許多進展,應用的面積正在逐步擴大。采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以及選擇性殺蟲劑防治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更為有效。
紅火蟻
一、形態特征
紅火蟻,又叫入侵紅火蟻、外來紅火蟻、赤外來火蟻,是蟻科火蟻屬的一種世界性危險性入侵害蟲。工蟻體型大小呈連續性多態型。大型工蟻體長6~7毫米,體橘紅色,腹部背板呈深褐色;中小型工蟻體長2.5~5.0毫米,頭、胸、觸角、各足均為棕紅色,腹部呈棕褐色。成熟蟻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厘米、直徑30~50厘米的蟻丘。
二、分布現狀
原產于南美洲局部地區,南美洲多國、中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等近30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分布。2004年9月,廣東省發現紅火蟻入侵為害。自發現發生以來,我國紅火蟻呈現不斷蔓延態勢,主要是從華南地區向周邊地區持續擴散,已經侵入大陸包括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份。
三、入侵危害
具有很強攻擊性,當受到外界干擾時,紅火蟻會用蟄針刺入動物身體,注入毒液,造成受傷者輕者出現痛癢、紅腫、被叮蟄處化膿,重者出現發冷、發熱、頭暈、頭痛、暫時性失明、淋巴結腫大,甚至休克、死亡等嚴重過敏反應。通過取食作物嫩芽、嫩莖、花、種子等對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并導致農事操作受到顯著影響。
四、防治方法
采取新“兩步法”防治技術。第一步是根據監測結果實施全面防治,在高密度區域全面撒施毒餌,低密度區域點施毒餌;施藥后2~3周采用監測紅火蟻數量變化,同時挖巢評估防治效果。第二步是根據防效評估結果開展重點防治,對仍發現紅火蟻的局部區域進行重點防治。在第二步處理后的3~4周,再進行防效的調查評估。
美洲斑潛蠅
一、形態特征
美洲斑潛蠅,又名蔬菜斑潛蠅、蛇形斑潛蠅、甘藍斑潛蠅、苜蓿斑潛蠅及美洲甜瓜斑潛蠅,隸屬于雙翅目潛蠅科,是一種世界性的重要害蟲。美洲斑潛蠅體型小,額和小盾片鮮黃至金黃色,外側頂鬃著生于黃色區域,內頂鬃著生于黃黑交界;翅脈末段長約為次末段3~4倍。中胸背板黑色光亮。體腹面及足基部、腿部鮮黃色,足脛節、跗節色深。幼蟲和蛹早期呈鮮黃色。成蟲體長1.3~2.3毫米,胸背板亮黑色,體腹面黃色,雌蟲體比雄蟲大。
二、分布現狀
1993年底美洲斑潛蠅在我國海南省三亞市的蔬菜基地被首次發現,后迅速擴散蔓延至全國其他地區。美洲斑潛蠅現已廣泛分布于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臺灣地區。在我國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浙江、江蘇、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南方省份發生較重。
三、入侵危害
美洲斑潛蠅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葫蘆科、茄科和豆科植物,對葉片的危害率可達10%~80%,常造成瓜菜減產、品質下降,嚴重時甚至絕收。
美洲斑潛蠅入侵后,一方面導致農業的減產減收。另一方面,防治該蟲的手段主要以化學防治為主,但使用化學藥劑等不僅難以將其殺滅還容易對天敵造成負面影響,且污染生態環境,以及可能導致農作物農藥殘留超標而影響人們的健康。
四、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把美洲斑潛蠅嗜好的瓜類、茄果類、豆類與其不嗜好的作物進行套種或輪作;摘除蟲葉帶出田外燒毀;適當疏植,增加田間通透性;收獲后及時清潔田園,把被害作物的殘體集中深埋、漚肥或燒毀,可減少田間蟲源量。種植前耕翻土壤,害蟲發生期增加中耕與澆水,破壞化蛹,減少成蟲羽化。
化學防治。應用高效化學農藥,如氰戊菊酯煙劑、巴丹、賽波凱、安綠寶、功夫、殺蟲雙、七星寶、樂斯本、高效氯氰菊醋、農地樂、氯氰菊醋、滅蠅胺等。
物理防治。覆蓋防蟲網;黃板誘殺成蟲;在大棚上部懸掛膠條粘繩;高溫悶棚,高溫換茬時將塑料棚、溫室 密閉7~10 天可殺死大量蟲源。低溫冷凍曬垡,在冬季1月育苗前,將塑料棚、溫室敞開暴露在低溫環境中7~10 天,自然冷凍。
生物防治。目前美洲斑潛蠅的生物防治以利用寄生性天敵為主,一些優勢寄生性天敵昆蟲,如寄生蜂豌豆潛蠅姬小蜂和芙新姬小蜂,為美洲斑潛蠅上的優勢寄生蜂,對美洲斑潛蠅控害能力強,如1頭豌豆潛蠅姬小蜂在26℃下可致死300多頭美洲斑潛蠅幼蟲。另外,針對姬小蜂類寄生蜂已開發出大規模飼養的技術,可年產姬小蜂百萬頭,為后續寄生蜂的釋放應用奠定了基礎。
摘自光明網、科普中國網、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網站、“吉林科普微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覽園”“江門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天津海關12360熱線”“廣東農業農村”“仙下鄉人民政府”等微信公眾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