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夫
分類地位。清道夫學名豹紋翼甲鯰(也包括野翼甲鯰),又稱飛機魚、垃圾魚。鲇形目、甲鲇科、翼甲鯰屬。
特點特征。清道夫體灰黑色或淡褐色,體表有黑白色花紋。頭部扁平,背鰭高聳,尾部側扁,口唇發達如吸盤,有1對豐富的吸盤須。清道夫因喜食水族箱的殘餌、污物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故而得名。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類,它還會以其他魚類的魚卵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魚卵,也會吞食魚苗。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塊上、玻璃上穩定身體,吸食藻類和青苔。
清道夫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能在水質較差的水域生存和繁殖。
入侵現狀。清道夫原產于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作為觀賞魚類引進。目前清道夫在全國多地均有分布,在廣東多地已建立自然種群并形成入侵,危害較大。需加強養殖管理,對于野生種群需要開發有效的防控技術。
革胡子鲇
分類地位。革胡子鲇又稱埃及塘鲺、八須鲇。鲇形目、胡子鲇科、胡子鲇屬。
特點特征。革胡子鲇體長,頭部扁平,后部側扁;眼小,觸須發達,共4對;背鰭長,約占體長2/3,體表光滑無鱗,身體上半部黑色或灰黑色,腹部顏色較淡,呈灰白色。
革胡子鲇營底棲生活,對環境的適應性強。以魚、蝦、蟲子、動物尸體等為食,食性雜且食量大,加上其具較強的捕食能力,對漁業資源有明顯的破壞力。
入侵現狀。革胡子鲇于1981年作為養殖品種從非洲引進。目前革胡子鲇在我國多個地區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廣東、海南等華南地區,在自然水域中,革胡子鲇通過捕食和競爭作用對胡子鲇等本土水生生物產生較大威脅,亟須加強養殖管理和野生種群的控制技術開發。
藍鰓太陽鱸
分類地位。藍鰓太陽鱸又稱藍鰓太陽魚、長臂太陽鱸。鱸形目、太陽魚科、太陽鱸屬。
特點特征。藍鰓太陽鱸體側扁,較高,頭小,尾小。體色偏藍綠色,背部青灰色,間有灰黑色縱紋,頭胸部至腹部呈淡橙紅色。鰓蓋后緣有一深藍紫色耳狀軟膜,故名藍鰓太陽鱸。繁殖能力強,屬廣溫、廣鹽魚類,耐低氧,能生活于半咸水中,分布范圍廣。
入侵現狀。藍鰓太陽鱸原產于北美五大湖流域,作為食用和觀賞魚類引進。近年來在我國大別山區和兩廣地區屢有發現。該魚具有極強的侵入性,需加強養殖管理并開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分類地位。麥瑞加拉鯪又稱印度鯪魚、麥鯪。鯉形目、鯉科、鯪屬。
特點特征。麥瑞加拉鯪略側扁;頭部較小,體型與草魚幼魚較相似,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的末端呈赤紅色。
麥瑞加拉鯪生長速度快,喜跳躍,對低溫耐受性差,水溫7℃以下不能存活。雜食性,成魚階段以浮游植物、有機碎屑為食。
入侵現狀。麥瑞加拉鯪原產于印度、孟加拉國等地,作為養殖品種引進,主要作為鱖、鱸等肉食性魚的餌料魚養殖。
由于養殖逃逸等原因,麥瑞加拉鯪目前在廣東、廣西等地分布范圍較廣,數量較多,對本土鯪魚的潛在威脅較大,需加強防范。
麥瑞加拉鯪
食人鯧
分類地位。食人鯧學名納氏臀點脂鯉,又稱食人魚、納氏鋸脂鯉。脂鯉目、脂鯉科、鋸脂鯉屬。
特點特征。食人鯧體型小巧,身體側扁,前后呈卵圓形,外形與養殖品種淡水白鯧相似。牙齒尖銳,呈三角形,上下相互交錯連接,呈鋸齒狀嵌合。體灰綠色,背部為墨綠色,腹部呈鮮紅色。
食人鯧群體覓食,尤其對血腥味敏感,具有驚人的咬合力。它不僅會攻擊其它水生生物,對人類也存在一定的威脅,屬于高危外來水生生物。
入侵現狀。作為觀賞魚類從南美引進,目前食人鯧在觀賞魚市場有一定規模,但在自然水域極罕見,需要實行嚴格的引種和養殖管理,杜絕其入侵的潛在風險。
非洲大蝸牛
分類地位。非洲大蝸牛又名褐云瑪瑙螺、菜螺。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柄眼目、非洲大蝸牛科、非洲大蝸牛屬。
特點特征。非洲大蝸牛體型較大,體重最大可達900克。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厘米。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濕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繁殖能力強,食譜廣泛,甚至可以啃食水泥。
入侵現狀。非洲大蝸牛原產于非洲東部,作為養殖品種引進,由于口感不好逐漸被淘汰。目前在我國南方地區分布較廣泛,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較大,可危害50多種作物。非洲大蝸牛也是許多病菌的中間寄主和載體,對結核病、嗜酸性腦膜炎等疾病具有高風險傳播危險,屬于世界100種最具威脅的入侵物種。
食蚊魚
露斯塔野鯪
分類地位。露斯塔野鯪又稱泰鯪、南亞野鯪。鯉形目、鯉科、野鯪屬。
特點特征。露斯塔野鯪體較粗壯,與鯉魚形態較相似,背部色較深,腹部灰白色;多數鱗片有紅色半月斑,成魚較為明顯;各鰭呈粉紅色;眼紅色。
露斯塔野鯪是底棲暖水性淡水魚類,不耐寒冷,跳躍能力強。一年多次懷卵類型,懷卵量大,每千克親魚可懷卵20萬粒。
入侵現狀。露斯塔野鯪原產于印度和孟加拉國,我國從泰國引進。與麥瑞加拉鯪一樣,露斯塔野鯪也是作為餌料魚引進,目前在廣東多地均有養殖,廣東、廣西地區較為常見,可與草魚、鰱魚、鳙魚等混養。具有一定風險,需加強防控。
分類地位。食蚊魚俗稱大肚魚、柳條魚。鳉形目、胎鳉科、食蚊魚屬。
特點特征。體長形,略側扁,體型小,一般僅1~5厘米,極少能達到6厘米。形似柳條,故又名柳條魚,形態與青鳉較相似。食蚊魚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雄性個體在繁殖季節可特化形成交配器,并將精子輸送到雌性個體內。對各種環境因子的適應范圍廣,性成熟時間短,繁殖量大。
入侵現狀。食蚊魚原產于中、北美洲,由于被認為可用來控制蚊子的繁衍和瘧疾的傳播,而被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量引種。由于強烈的競爭力,對本土水生生物威脅較大,在被食蚊魚入侵的地方,青鳉、麥穗魚等瀕臨滅絕,現在我國南方大部分水系均有分布。
分類地位。雀鱔目、雀鱔科、雀鱔屬。作為觀賞魚引進,包括短吻雀鱔、長吻雀鱔、眼斑雀鱔、古巴雀鱔等7個種,在我國以眼斑雀鱔和鱷雀鱔最為常見。
特點特征。雀鱔身體被菱形的硬鱗平鋪覆蓋,鱗質較硬;尾部圓形;口尖如鱷魚,且牙齒發達鋒利。是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肉食性,缺少天敵,對水域生態系統具有嚴重的干擾性。
入侵現狀。目前鱷雀鱔在廣東多個地區均有發現,其具有較強的攻擊性,對水產養殖業和本土水生生物有嚴重威脅,在極端情況下對人類健康也有一定威脅,是危害極大的外來水生生物,須加強防范和管理。
淡水白鯧
分類地位。淡水白鯧學名短蓋巨脂鯉,又稱銀板魚。脂鯉目、脂鯉科、巨脂鯉屬。
特點特征。淡水白鯧的體型與食人鯧較相似,但個頭更大,口裂較小,牙齒2排且下頜外排牙齒較大。
淡水白鯧喜群居和群體活動,繁殖量大,繁殖對水溫要求較高。雜食性,對肉食特別是活食感興趣。
入侵現狀。淡水白鯧作為養殖品種從南美洲引進,同樣原產于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由于個頭大,生長速度快等特點,成為我國淡水養殖的主要品種。隨著養殖逃逸、人為放生等一系列因素,淡水白鯧在南方的河流并不少見,在海南、廣東、廣西多個地區的河流中均有野生個體的存在,對土著魚類的生存構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在養殖的同時要做好養殖管理,并杜絕人為放生。
雀鱔
巴西龜
分類地位。巴西龜學名紅耳彩龜,又名巴西彩龜。爬行綱、龜鱉目、龜科、彩龜屬。
特點特征。巴西龜體型適中,頭較小,頭頸處有黃綠相間的縱條紋,眼后有1對紅色斑塊,背甲綠色,具有數條淡黃色與黑色相互鑲嵌的條紋,腹甲淡黃色,具不規則深褐色斑點或條紋,四肢綠色,具淡黃色縱條紋,尾短。
巴西龜雜食性,以肉食為主,偏好魚、蝦、蚌等動物的內臟。
入侵現狀。巴西龜原產于北美,作為觀賞品種引進。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巴西龜的人工養殖,由于養殖逃逸和隨意放生,我國許多地區均有巴西龜野生種群的分布,它還可傳播沙門氏菌等,對本土龜類和其它水生生物威脅加大。
鱷龜
分類地位。鱷龜包括大鱷龜和小鱷龜。龜鱉目、鱷龜科、鱷龜屬。
特點特征。與其它常見龜類相比,鱷龜體型較大,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龜之一。頭部粗大呈三角形。背甲橢圓形,有3條縱形棱脊,每塊盾片均有突起成棘狀,腹甲退化而較小。
鱷龜屬水棲龜類,生命力頑強,對溫度耐受范圍廣,性情兇猛,能吃腐肉。
入侵現狀。鱷龜原產于美洲,作為養殖種引進。在自然水域,由于鱷龜缺乏天敵、性情兇猛、捕食量大、攻擊性強等特征,不僅能通過競爭性替代影響本土龜類的生存,也通過捕食作用嚴重威脅本土水生生物的生存,是有名的“淡水生態殺手”。鱷龜是一種兇猛的龜類,雖然它們平時不咬人,但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也能咬斷人的手指,因此要格外當心。
福壽螺
形態特征。屬于瓶螺科瓶螺屬,又稱蘋果螺。成螺貝殼外觀與田螺相似,但螺旋部短圓錐形,體螺層占殼高的5/6,貝殼顏色隨環境及螺齡不同而異,有棕色、黑色等,有光澤和若干條深色細縱紋,貝殼較薄,貝殼的縫合線處下陷呈淺溝,殼臍深而寬。卵常產在水面以上干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如莖稈、溝壁、田埂、雜草等。卵粒圓球形,初生時柔軟有彈性,鮮紅色,直徑2~3毫米,由產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膠質黏液黏附在一起,形成一個長條形或橢圓形、有多層壘疊的卵塊。
分布現狀。原產于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廣泛分布于北美、亞洲、非洲等數十個國家,已成為世界性的外來入侵生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世界100種惡性外來入侵物種”。1981年被當作高蛋白食物引入廣東,后被引種至廣西、福建、四川、貴州、浙江、上海、江蘇等地養殖,但由于食味不佳、生產過剩,大量成、幼螺棄于野外而隨水流擴散蔓延。現已擴散至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
入侵危害。可取食大型水生植物、浮游藻類、小型魚類、無機及有機碎屑等,導致大量本地物種減少或消失,對當地淡水生物物種多樣性造成重大影響。入侵稻田、蓮藕田、茭白田等農田后,大量取食水稻、蓮藕和茭白等水生作物,導致農業收成的減產。是卷棘口吸蟲和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人類食用攜帶線蟲的福壽螺肉可引起嗜酸細胞增多性腦膜炎。
防治措施。采取控灌曬田、“稻—油”“稻—菜”以及冬種馬鈴薯等水旱輪作模式、人工拾螺摘卵與設網攔截相結合以及水旱輪作與設網攔截相結合等措施開展防治。此外,鴨稻共育技術對福壽螺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也可使用70%硝苯胺鹽可濕性粉劑、70%殺螺胺乙醇胺鹽可濕性粉劑、50%螺敵可濕性粉劑、6% 密達 GR、茶皂素、阿維菌素、吡螺脲等高效殺螺藥劑。
美洲牛蛙
分類地位。美洲牛蛙又稱牛蛙、菜蛙。無尾目、蛙科、蛙屬。
特點特征。雄蛙體大粗壯,咽部有1對內聲囊,雌蛙無。雄蛙鳴叫聲如牛而得名。美洲牛蛙頭寬而扁,略呈三角形,前肢短后肢較長,肌肉發達,彈跳有力。
美洲牛蛙是兩棲性,尤見于高溫潮濕的水體環境中,如池塘、水庫、濕地等。
入侵現狀。原產于美洲,1959年作為養殖品種引進,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肅、四川、云南、廣東等地進行馴養。美洲牛蛙在我國北京以南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分布,在云南等多個南方省份均已建立自然種群。
美洲牛蛙是世界上100種最具威脅的入侵生物之一,通過捕食、競爭和疾病傳播對本土兩棲類威脅較大。
鏈接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應該注意啥?
農業農村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增殖放流的物種應當是原生種,改良種(包括選育種、雜交種和其他技術手段獲得的品種)、外來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物種均不適宜進行增殖放流。原則上不應支持物種跨水系放流,特別是鯉、鯽等地方品種較多的種類,只能放流原水域土著種。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