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教育部“雙減”政策受到社會關注。那么,世界各國在教育“減負”道路上都有哪些做法?
在瑞士,孩子們放學以后基本是輕松的自由活動時間,很多孩子都沒有參加固定的有組織的課外活動或者課程,只是和朋友約著一起玩——這個玩是真正的玩耍。只要天氣好,孩子就會被父母“發配”到外面玩,挖沙爬樹、到球場蹦蹦跳跳、騎自行車和踩滑板都可以。
熱愛運動的瑞士人最喜歡參與的課外活動就是體育俱樂部的訓練了。瑞士人覺得體育是訓練鋼鐵意志和競爭意識的最佳途徑。體育運動之外,音樂是課外學習的另一個熱門選項。瑞士基本每個行政區都有對口的公立音樂學校,這些音樂學校得到當地教育單位的補貼,學費相對低廉,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學費還可以更優惠。視覺藝術的課程選擇相對比體育和音樂要少,一般是博物館、美術館的家庭活動日,或者是藝校的青少年課程。
新西蘭中小學統一下午3點放學,較長的課余時間給課外培訓提供了空間。首先,學校內部都會提供豐富的課余時間學習課程,多通過一些游戲、音樂、戲劇表演的形式,啟發學生對不同語言的興趣和運用。
校內的非學科類課外學習課程主要包括孩子們喜歡的課程,如樂高、藝術、戲劇表演、棋類、烘焙等,還有很多運動類課程可選,如籃球、足球、網球等,一般取決于各學校擁有的硬件設施。參加俱樂部是另一個主要選擇,尤其是運動俱樂部,其組織和教練工作都由學生家長承擔。另外,政府還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免費線上學習資源,有從小學到高中各階段配套的輔助學習軟件和互動習題。
荷蘭人不太熱衷于學科方面的課后補習,他們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進度要符合人的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而運動則對每一個荷蘭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大事,其中作為最基礎的生存技能,游泳是必須學會的運動。
每個荷蘭人也會從四五歲開始選擇學習一項運動并參加相應的俱樂部,曲棍球、網球、足球、自行車騎行、劃船劃槳、馬術等在荷蘭學生中都非常流行,這種課后運動會一直陪伴他們長大。荷蘭人認為,團體類項目如曲棍球或是足球,是培養孩子社交技能的最佳手段。
(賈淑芬 袁 瑋 李婷婷)
摘自北青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