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起來了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時間:2022-06-13 08:28:47 來源:農民文摘 作者: 字號:【

  這項技術是怎么回事?

  一、背景

  玉米大豆是我國的大宗農產品,需求量巨大,爭地矛盾是長期困擾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大難題。高投入種植技術和連作獲得了高產出,但資源過度消耗、耕地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重,難以可持續,如何實現“高產出”與“可持續”的統一是作物生產面臨的一大挑戰。間套輪作具有“生態可持續、集約利用資源”等有益“基因”,通過傳承創新,實現玉米大豆間套輪作一體化和現代化是解決上述難題和挑戰的有效途徑。傳統玉米大豆間套作長期缺乏系統的高產穩產與資源高效利用理論支撐,產量低而不穩、難以高產出,機具通過性差、難以機械化,輪作倒茬困難、難以可持續,不能融入現代農業。

  為此,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以“高產出、機械化、可持續”為目標,歷經20年,構建了“兩協同、一調控”資源利用和株型調控理論,研發出“選配品種、擴間增光、縮株保密”核心技術和“減量一體化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配套技術,率先實現了“作物協同高產、機具通過、分帶輪作”三融合,“品種、擴間距與化控”三融合,“根際營養理論、施肥技術與施肥機具”三融合,“有害生物發生規律、防控策略與防治技術”三融合,填補了“解決低位作物倒伏”、“光肥資源協同利用”、“間套作綠色綜合防控”的技術空白,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世界難題。

  同時,團隊研制出了相匹配的種管收作業機具,實現了農機農藝高度融合,破解了單、雙子葉作物不能同步化學除草的世界難題,填補了間套作無配套農機具的空白。形成了“適于機械化作業、作物高產高效和分帶輪作”同步融合的技術體系,制定了首部間套作國家行業標準,引領了間套作技術發展方向和標準化應用,突破了種植面積擴大難這個大豆產業發展瓶頸,為保證國家玉米產能、提高大豆自給率提供了新途徑。

  二、概念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在傳統間套作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來,采用2~4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帶與2~6行大豆帶間作套種年際間交替輪作,適應機械化作業,作物間和諧共生的一季雙收種植模式。包括大豆玉米帶狀套作與帶狀間作兩種類型。

  大豆玉米帶狀套作:兩作物共生時間少于全生育期的一半,通常先播種玉米,在玉米的抽雄吐絲期播種大豆。大豆前期受到玉米的影響,玉米收獲后大豆中后期有相當長的單作生長時間,能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

  大豆玉米帶狀間作:兩作物共生時間大于全生育期的一半,玉米、大豆同時播種,基本同期收獲。大豆前期不受玉米影響,中后期受到與之共生的玉米影響,能集約利用空間。

  三、與傳統大豆玉米間套作模式的區別

  田間配置方式不相同。一是帶狀復合種植采用2?4行玉米:2?6行大豆行比配置,年際間實行帶間輪作;而傳統間套作多采用單行間套作1行:多行或多行:多行的行比配置,作物間無法實現年際間帶間輪作。

  二是兩個作物帶間距大、作物帶內行距小,降低了高位作物對低位作物蔭蔽影響,有利于增大復合群體總密度;而傳統間套作作物帶間距與帶內行距相同,高位作物對低位作物的負面影響大,復合群體密度增大難。

  三是株距小,兩行高位作物玉米帶的株距要縮小至保證復合種植玉米的密度與單作相當,以保證與單作玉米產量相當,而大豆要縮小至達到單作種植密度的70%?100%,多收一季大豆;而傳統間套作模式都采用同等大豆行數替換同等玉米行數,株距也與單作株距一樣,共生的兩個作物的總密度基本與單作相當,就一個作物的密度與單作相比密度成比例降低甚至僅有單作的一半,產量不能達到單作水平,間套作的優勢不明顯。

  機械化程度不同、機具參數不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通過擴大帶間寬度至播、收機具機身寬度,大大提高了機具作業通過性,使其達到全程機械化,不僅生產效率接近單作,而且降低了間套作復雜程度。傳統間套作受不規范行比影響,生產粗放、效率低,要么因1行:1行(或多行)下行距過小或帶距過窄無法機收;要么因提高機具作業性能而設計的多行:多行,導致作業單元寬度過大,間套作的邊際優勢與補償效應得不到發揮,限制了土地產出功能,土地當量比僅僅只有1?1.2(一畝地產出了1?1.2畝地的糧食),甚至小于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作業機具為實現獨立收獲與協同播種施肥作業,機具參數有特定要求。一是某一作物收獲機的整機寬度要小于共生作物相鄰帶間距離,以確保該作物收獲時順暢通過;二是播種機的玉米2?4行和行距不變,根據區域生態和生產特點的不同調整大豆行數和株距,玉米株距,尤其是必須滿足技術要求的最小行距和最小株距;三是根據大豆、玉米需肥量的差異和玉米小株距,播種機的玉米肥箱要大、下肥量要大,大豆肥箱要小、下肥量要小。

  土地產出目標不同。間套作的最大優勢就是提高土地產出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本著共生作物和諧相處、協同增產的目的,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大豆玉米的各項農事操作協同進行,最大限度減少單一作物的農事操作環節,增加成本少、產生利潤多,投入產出比高。該模式不僅利用了豆科與禾本科作物間套作的根瘤固氮培肥地力,還通過優化田間配置,充分發揮玉米的邊行優勢,降低種間競爭,提升玉米大豆種間協同功能,使其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系統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復合種植系統下單一作物的土地當量比均大于1或接近1,系統土地當量比1.6以上,甚至大于2;傳統間套作偏向于當地優勢作物生產能力的發揮,另一個作物的功能以培肥地力或填閑為主,生產能力較低,其產量遠低于當地單作生產水平,系統的土地當量比1.0?1.2。

  四、用途

  可用于糧食主產區籽粒型大豆、玉米生產,解決當地的糧食增產問題;還可用于沿海地區或都市農業區鮮食型大豆、玉米生產,結合冷凍物流技術,發展出口型農業,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在畜牧業較發達或農牧結合地區,可利用大豆、玉米混合青貯技術,發展豆-玉-畜循環農業。

  第一,籽粒型。運用收獲籽粒的大豆、玉米品種進行帶狀復合種植。第二,鮮食型。運用鮮食玉米品種和鮮食毛豆品種進行帶狀復合種植。第三,青貯型。運用青貯玉米品種或糧飼兼用型玉米品種與飼草大豆品種或青貯大豆品種帶狀復合種植。第四,綠肥型。籽粒玉米品種與綠肥飼草大豆品種帶狀復合種植,玉米粒用,大豆直接還田肥用。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四川農業大學

  技術指導意見(2020年5月)

  一、選用良種

  玉米選用株型緊湊、適宜密植和機械化收獲的高產品種,西南地區可選用仲玉3號、正紅6號、川單99等,黃淮海地區可選用農大372、豫單9953、紀元128、登海939等,西北地區可選用迪卡159、豐墾139等。大豆選用耐蔭抗倒、宜機收高產品種,西南地區可選用南豆25、貢秋豆5號、滇豆7號等,黃淮海地區可選用齊黃34、石豆936、石豆885、鄭豆0689等,西北地區可選用中黃30等。

  二、擴間增光

  實行2行玉米帶與3?4行大豆帶復合種植。西南和西北地區,玉米帶寬≤40厘米;相鄰玉米帶間距1.8米,種3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60厘米。黃淮海地區,玉米帶寬≤40厘米;相鄰玉米帶間距2.2?2.3米,種4行大豆,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65?70厘米。

  三、縮株保密

  根據土壤肥力適當縮小玉米、大豆株距,達到凈作的種植密度,一塊地當成兩塊地種植。西南地區玉米株距13-14厘米,播種密度45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000株/畝以上(按90%計);大豆株距10厘米,播種密度91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7800株/畝(按85%計)。黃淮海地區玉米株距11厘米,播種密度46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000株/畝(按90%計);大豆株距10厘米,播種密度102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8700株/畝(按85%計)。西北地區玉米、大豆單粒穴播或雙粒穴播,玉米株距12或24厘米,播種密度505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4500株/畝(按90%計);大豆株距8或16厘米,密度11300粒/畝,有效株數力爭達到8500株/畝(按75%計)。

  四、機播勻苗

  西南地區可選用2BYFSF-2(3)型玉米-大豆帶狀套作施肥播種機,黃淮海地區可選用2BYFSF-6型或2BMFJ—PBJZ6型玉米-大豆帶狀間作施肥播種機實施播種施肥,確保苗齊苗勻;西北地區需要覆膜播種時可選擇2BYFSF-5型鴨嘴式玉米-大豆帶狀間作施肥播種機,或選用2行鴨嘴式玉米播種機和3行鴨嘴式大豆播種機一前一后組合播種。播前嚴格按照株行距調試播種檔位與施肥量(根據當地肥料含氮量折算來調整施肥器刻度),對機手作業進行培訓,確保株距和行距達到技術要求。

  五、適期播種

  播種前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60%,則需要進行灌溉,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浸灌、澆灌等方式造墑播種,也可播后噴灌。西南地區先播玉米,播種時間為3月下旬?4月上旬;后播大豆,播種時間為6月上中旬。黃淮海地區玉米大豆可同時播種,播種時間為6月15?25日;播種時注意小麥收獲后的水分管理,墑情較好地塊(土壤含水量60%?65%)可搶墑播種;土壤較干旱或較濕潤時,根據天氣預報等墑播種(不超過6月25日)或結合滴灌裝置實施播種;土壤極度干旱時,需造墑播種,先漫灌表層土壤,再晾曬至適宜墑情(以3?5天為宜)后播種。西北地區玉米大豆可于5月上旬及時播種;有滴灌條件的地塊,播種時淺埋滴灌裝置;水源不便地塊,播種前(4月中旬)引用黃河水澆灌好,待墑情適宜時(土壤含水量60%?65%)播種。

  六、調肥控旺

  按當地凈作玉米施肥標準施肥,或施用等氮量的玉米專用復合肥或控釋肥(折合純氮14?18公斤/畝),黃淮海與西北地區在播種時全部作底肥一次性施用,對長勢較弱的玉米利用簡易式追肥器在玉米兩側(15?20cm)追施尿素15?20公斤/畝;西南地區播種時每畝施40公斤玉米專用復合肥(15-15-15),大喇叭口期畝追施尿素20-25公斤。大豆不施氮肥或施低氮量大豆專用復合肥(如13-20-7),折合純氮2-2.5公斤/畝;播種前利用大豆種衣劑進行包衣;并根據長勢在分枝期(苗期較旺或預測后期雨水較多時)與初花期用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5-50克/畝,對水40-50公斤噴施莖葉實施控旺。

  七、防病控蟲

  采取理化誘抗與化學防治技術相結合,示范基地安裝智能LED集成波段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誘芯裝置誘殺斜紋夜蛾、桃柱螟、金龜科害蟲等。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大豆花莢期病蟲害發生較集中時,利用高效低毒農藥與增效劑,采用植保無人機統一飛防一次,兼顧防治玉米穗腐病和草地貪夜蛾。視病蟲發生情況和防治效果決定是否防治第二次。播后芽前進行雜草防除,如闊葉草較多可選用適當藥劑進行封閉除草;苗后用玉米、大豆專用除草劑實施莖葉定向除草(帶狀間作應用物理隔簾將玉米大豆隔開施藥,或采用GY3WP-600分帶高架噴桿噴霧機實施莖葉定向除草)。

  八、機收提效

  根據玉米大豆成熟順序和收割機械選擇收獲模式。先收玉米后收大豆。玉米可用4YZ-2A型自走式聯合收獲機,收獲果穗,也可選擇當地整機寬度在1.6?1.8米以內的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果穗或籽粒。先收大豆后收玉米。大豆可用GY4D-2型聯合收獲機收獲脫粒、秸稈還田,也可選擇當地整機寬度1.8?2.2米以內的大豆聯合收割機實施收獲。玉米大豆混合青貯。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乳熟末至蠟熟初,可用4QZ-280自走式青貯飼料收獲機同時收獲玉米與大豆,然后用YK5552青貯打捆包膜一體機完成打捆包膜作業并堆放青貯,或直接壓實、密閉貯藏于青貯窖中。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技術推廣成效

  提供一田雙收“包頭方案”

  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又是一個豐收年。九原區哈業胡同鎮金軍家的房前屋后都曬滿了金黃的玉米、大豆,他家種植的100畝玉米間作大豆喜獲豐收,玉米間作大豆田,玉米產量達到640公斤、大豆近150公斤,每畝地毛收入超過2600元。他還打算把玉米間作大豆從100畝擴大到2000畝,周邊的幾個種植大戶也都有了擴大種植面積的想法。

  2018年,為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包頭市在自治區率先引進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團隊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東河區沙爾沁鎮小巴拉蓋村試驗示范500畝。2019年擴大到土右旗3個鎮示范推廣1680畝。兩年試驗示范,效益明顯。

  2020年,為進一步提高推廣力度,包頭市上下聯動,在農牧科學技術研究所專門設立兩個中心,專項開展大豆玉米間作技術推廣工作,組成20多人的技術指導服務團隊。與旗縣區農牧部門、技術人員密切配合,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同時,實行政策補貼,在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項目的基礎上提高標準,高于清種玉米補貼標準130元以上。并根據各地實際,統籌項目整合,將社會化服務、高標準農田、耕地地力提升、秸稈轉化等項目,向大豆玉米間作種植戶傾斜。與保險機構協調溝通,解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農業保險。每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米按1畝面積實行政策性農業保險,大豆按0.5畝實行商業性保險。為解決大豆、玉米的銷售問題,包頭市協調國家級龍頭企業北辰飼料公司,與所有玉米間作大豆種植戶簽訂種植訂單,以大豆高于市場價0.2元/斤、玉米高于0.02元/斤的價格收購,在保障農作物賣得出的基礎上,還賣得好。

  政策拉動、龍頭帶動、上下聯動、技術互動的組合拳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2020年,全市推廣面積達到2.4萬畝,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2021年,實現全市5個重點農牧業旗縣區全覆蓋,總面積達到4.5萬畝。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和內蒙古自治區專家教授測產結果表明,包頭大豆玉米間作田,玉米、大豆平均產量分別達到 820公斤和82公斤,玉米畝產量與包頭市山南地區凈作玉米持平,82公斤大豆屬于純增,真正實現了“玉米不減產、大豆穩增產”的目標,而且填補了包頭市大豆產業空白。按照每公斤大豆6元的市場價格計算,去除新增成本130元,每畝示范田純增收入362元。

  幾年的實踐和嘗試證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具有調整結構、輪作倒茬、培肥地力、減肥控藥、節水節地、提質增效等諸多優勢,可以實現一田雙收、一技多用、糧豆輪作、用養結合。玉米間作大豆技術在包頭成功落地并實現了本土化,特別是在積溫1800?2200度、降雨量200多毫米的山北地區試種成功,對我國北方寒冷地區具有重要推廣價值,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包頭方案”。

  (宋阿男    王春梅)

  摘自《內蒙古晨報》

  這項技術“增產不增地”

  2021年以來,寧夏農林科學院作物所大豆團隊采用青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效栽培技術,集成了機械化增產增效、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和病蟲草害綜合防控等技術,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進行了青貯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草畜一體化模式的示范推廣。

  經過技術人員的努力,大豆玉米混合飼料較青貯玉米單種畝增產3%,飼料蛋白含量提升10%左右,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據介紹,飼喂蛋白含量高的混合青貯飼料有助于提高飼喂品質和降低成本;大豆根瘤固氮能增加土壤氮素水平,培肥地力,玉豆復合種植能增加土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和改善土壤質量,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李    瑤)

  摘自寧夏新聞網

  一半的土地種出1.5倍的玉米產量

  “三個點的平均畝產為569.63公斤。”2021年7月,四川省農村科技發展中心邀請了有關專家,對四川農業大學承擔的四川省科技計劃項目“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研究與應用”進行產量驗收。在仁壽縣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內對3個代表性田塊進行現場測產后,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四川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劉永紅代表專家組,現場公布了這個可喜的成績。

  據了解,四川省的玉米平均畝產在380公斤左右。按照此次測產569.63公斤的畝產計算,約是它的1.5倍。

  “玉米收獲過后,每畝還有近150公斤的大豆產量。”該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雍太文說,通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綠色高產高效的技術模式,按照兩行玉米、三行大豆的套作方式,配合拌種壯苗、減量一體化施肥、理化誘抗、營養調控等技術的綜合運用,實現了大豆和玉米產量的雙提升。這相當于利用一半的土地面積,實現了比單一作物凈作模式下更高的產量。

  “仁壽農民歷來就有將大豆和玉米套作的種植習慣,但是過去由于技術不規范,生產效益一般。”、仁壽縣農業農村局農技站站長王小彬表示,從2007年該技術在仁壽縣進行試驗推廣以來,得到了種植戶的廣泛認可,對當地農業生產技術和糧食產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仁壽現有玉米種植面積近59萬畝,大部分都應用了該技術模式。“目前我們還需要一些更適宜本地生產條件的玉米品種,以便在不同生態區域應用。”王小彬說。

  項目技術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玉米栽培專家王小春早已著手。除了此次測產的仲玉3號,在仁壽縣現代糧食產業示范基地內,記者看到17個不同的玉米品種在同一塊試驗田內依次排開,正在進行對比篩選。

  “我們選取了包括了糧用、青貯等不同的玉米品種,可以更好地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生產需要。”王小春說,除了品種篩選,項目組專家也正在結合地形等要素,為當地提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機械化率提供農技、農機解決方案,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和農民經濟效益。

  (杜鎧兵    趙   月)

  摘自《四川農村日報》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