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來”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主題口號。去年夏天,運動員們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努力拼搏;今年立春,北京冬奧會開幕,世界將再次被奧運精神所匯聚,“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競技精神與人文情懷,將展現人類的堅強姿態。
在奧運會的歷史上,冬奧會晚于夏季奧運會,在顧拜旦最初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想法中,也并無冬季運動項目的一席之地。由于天然的氣候特點,北歐等國的冬季運動比較發達,于1901年舉辦了北歐運動會,并逐漸形成了傳統,影響日益擴大。因此顧拜旦有了舉辦冬季奧運會的想法,但卻遭到了北歐國家的反對,擔心一旦舉辦了冬季奧運會,各國參加北歐運動會的積極性會降低,故此想法暫時擱置。
然而,人們對冬季運動的熱情依然高漲,1908年首次將花樣滑冰納入倫敦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引發了更多人的關注。1920年的安特衛普奧運會,除花樣滑冰外又增加了冰球的比賽,這兩項比賽的觀眾反而比夏季奧運會項目的觀眾多出很多人,這一情形重新燃起了顧拜旦推動舉辦冬季奧運會的想法。
經過多重努力,國際奧委會終于決定在1924年的夏季奧運會前舉辦冬季運動項目的比賽,但卻沒有使用“奧運會”的名稱,而是以“第8屆奧林匹亞冬季運動周”命名,并在當年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法國舉辦。此次比賽舉辦得很成功,于是國際奧委會1925年正式認定這次比賽是奧運會的一部分,并后續追認為第一屆冬季奧運會,冬奧會從此走上歷史舞臺。
國際奧委會最初決定舉辦冬奧會時,是與夏奧會同年舉辦,舉辦周期也為4年,但冬奧會與夏奧會不能在同一個國家舉辦。由于冬奧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國際奧委會和各國奧委會都面臨著日益增加的壓力,于是國際奧委會決定從1994年開始,冬奧會在夏奧會之后2年舉行。于是,1992年的第16屆冬奧會后,1994年即舉辦了第17屆冬奧會,此后遵循奧運會的舉辦原則每4年舉辦一次。
冬奧會規模的持續擴大振奮人心。項目設置上,從1924年第1屆冬奧會的16個小項,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109個小項,比賽項目上有了極大豐富;參賽國家上,從第1屆的16個國家到2018年第23屆平昌冬奧會的92個國家和地區,數量上顯著增加,范圍上呈現出從歐美向全球擴展的趨勢;參賽人數上,從第1屆的258位選手到第23屆2922名選手,人數增長了近12倍。與此同時,項目的競技性、觀賞性和商業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在奧運發展史上,夏奧會始終比冬奧會影響更大、關注度更高。但是,隨著冬奧會的日益成熟,其對奧運會的發展進程和奧運精神的傳播正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冬奧會的發展歷程并非一帆風順,甚至一度面臨著危機四伏、瀕臨絕境的窘況。戰爭影響、財政危機、政治因素、丑聞迭出等各種因素使得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奧運會危機四起,1980年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后,西班牙人薩馬蘭奇開始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面肯定商業化對體育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時廢除了只有業余選手可以參賽的限制。1984年,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舉辦了第14屆冬奧會,這是薩馬蘭奇開展改革之后舉辦的第一次奧運會,也是薩馬蘭奇上任后第一次主持奧運會開幕式。從此,奧運史開啟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百年中,冬奧會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拓展、與時俱進。1964年,在奧地利因斯布魯克舉辦的第9屆冬奧會上,在點燃圣火方面有了新的突破,第一次參照夏奧會的做法,回到古代奧運會發源地希臘的奧林匹亞,并以古法引燃圣火。從此以后,每屆冬奧會的圣火均在奧林匹亞引燃,以此表示對奧林匹克發源地和奧林匹克精神的尊重。
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默爾舉辦的第17屆冬奧會,面臨著冬奧史上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挑戰。盡管如此,主辦國不僅順利舉辦,還在環保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對于環保的不懈追求逐漸成為日后每屆奧運會的共同努力方向。與此同時,1984年舉辦國南斯拉夫陷入戰爭,該屆奧運會期間專門舉辦了特別紀念會,薩馬蘭奇呼吁世界和平、停止戰爭、放下武器,祈求戰爭地區的人們早日脫離苦海,贏得了更多人對戰爭的關注和對和平的向往。
從1924年一路走來,如今的冬奧會不僅在規模上、影響上和內涵上有了令人振奮的變化,更在發展過程中積淀了無限潛力。冬季奧林匹克運動作為人類的共享語言,必將在推動跨文化交流、國際協作、世界和平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丁莉婷)
摘自《光明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