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運城市絳縣有個出了名的山藥種植戶,從2007年開始堅持不懈探索山藥種植路徑,經(jīng)歷了從失敗到成功、從賠本到賺錢、從一人干到影響一個村跟著干,一干就是15年,終于走向勝利的彼岸。當?shù)厝朔Q他是“山藥大王”,他就是絳縣橫水鎮(zhèn)東劉家村村民耿天師。
走路風風火火、干活利利索索、說話直來直去是耿天師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個到了知天命之年的耿直莊稼漢子認準的事就要做到底,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那是2007年的一天,他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篇種山藥能致富的報道,使他萌生了種植山藥的念頭。說干就干,當機立斷。2007年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全家人在8畝地里精細整地、追施基肥、做畦栽種,他采用山藥打洞栽培技術,花去1萬余元自制山藥打洞機,洞深1米左右,每畝打洞4000個。然后覆蓋薄膜,將山藥種放在洞口,以便入洞生長。再用土培成寬40厘米、高25厘米的畦,便于排水。接下來就是田間管理,夫妻倆每天早出晚歸,頂著烈日對山藥進行支架、理蔓和整枝、中耕鋤草、澆水施肥,憧憬著美好的生活。到了收獲季節(jié),看到的卻是事與愿違的結果:由于山藥接觸不到土壤,本該是纖長光滑的山藥長成了形似鮮姜,價格大打折扣,非但賣不上價錢,還搭去數(shù)萬元投資。
不言敗的耿天師沒有氣餒。次年,他又流轉土地30畝繼續(xù)栽種山藥,結果因品種不對路又賠了進去。倔犟的耿天師面對著他辛勤勞作的一畦畦山藥地,百感交集,細細品嘗失敗的教訓;品種是基礎,技術是關鍵,科學栽培是出路。
仿佛是老天爺在考驗著他的耐性與毅力。2011年連續(xù)多天的降雨讓耿天師種植的60畝山藥出現(xiàn)大面積塌溝,收獲后仍賠了十幾萬元,耿天師整個人像跌進了冰窖。
不氣餒、不言敗、不服輸、往前走、不回頭,這就是耿天師!他變賣了房屋,一家4口人搬到了山藥地頭幾間低矮的小屋里,在80畝地里又栽植山藥。到了收獲的季節(jié),客商不斷,價格上漲,收入達80萬元,還清了外債、收回了投資。2016年,他種植了110畝山藥,由于品相細長光滑,加上價格上揚,收入達百萬元,實現(xiàn)了小康生活夢想。面積擴大了、產(chǎn)量增加了,貯存又成為新的課題。耿天師又建起400余平方米的地下室、200平方米的冷庫,安裝上了空調。優(yōu)質山藥吸引本省、陜西、寧夏、湖南、四川、廣東等地客戶紛至沓來。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富裕后的耿天師成立了絳縣天師山藥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找他尋求致富經(jīng)驗的、上門咨詢山藥栽培技術的絡繹不絕。他像講故事一樣向別人講述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傳授技術。
一石激起千層浪。凡是給他挖過山藥的、裝過山藥的紛紛加入到種植山藥的行列,本村的、鄰村的、外縣的200多戶農(nóng)民靠種植山藥走上致富路,形成了種植—收購—貯存—銷售一條龍產(chǎn)業(yè)鏈,衍生出一批經(jīng)紀人。南方客戶互通有無,在拉運山藥的同時,順車把柑橘、柚子、香蕉等水果運到北方,促進了商品流通,頭腦精明的人通過電商平臺做起了網(wǎng)上水果生意。一人帶動一個產(chǎn)業(yè)。如今,東劉家村1490口人,人均種植山藥1畝,成為名副其實的一村一品專業(yè)村。
(田承耀)
摘自山西農(nóng)民報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nóng)村雜志社唯一官網(wǎng)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