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鎮和平村尖山山腳下,有一家面積1000多平方米,養殖規模超千頭的生態養殖場,養殖場的負責人是一個年過不惑的農家女,名叫湯文平。
湯文平精明能干,上世紀90年代末,就和丈夫一起,到城區從事蔬菜經營,多年的辛勤付出,積累了一些資金。不過她覺得市場闖蕩如同水上浮萍沒有根,想回鄉創辦一個經濟實體。經過市場調查,發現生豬養殖市場前景看好,2018年和丈夫商量了一下:丈夫繼續留城從事老本行,她回鄉建個生態養殖場。她的行動受到了鎮、村婦聯的支持,幫助她在遠離村莊的尖山腳下流轉次生林林地15.5畝,解決了場地難題。剛開始她對養殖是一個外行,通過參加區、鎮組織的新型職業農民民生工程培訓, 加上自學,很快掌握了飼料精細搭配、疾病防治、配種接崽等養殖技術,成了行家里手。當年養殖生豬130多頭。銷售84頭,銷售收入超過20萬元,純收入6萬多元,初戰告捷。第二年她總結經驗,認為購買豬仔成本高,疫病有隱患,就開始培養母豬自繁自養。目前養殖場母豬已達到66頭,年產仔豬達到千頭以上,不僅滿足自家養殖場生產需要,還能提供給本村及周邊養殖戶,幫助他們發展生豬養殖。
她重視生態環保,投入110多萬元建立起了3口總計11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池,糞污通過沉淀處理,凈化后排放,通過了上級環保部門的環保驗收。她引來山泉水進入水塔,每天兩次次對豬圈清洗,保持清潔,達到了生態養殖標準。養殖場參加了國元農保生豬保險,降低了風險。她還有13畝蔬菜基地,種植蘿卜、紅薯、青菜等,搭配玉米粉、米糠喂養生豬,不含任何添加劑。生豬10個月出欄銷售,深受消費者歡迎。她富了不忘鄉親,請了3名村民(其中一名是脫貧戶)進場就業,每人每年工資不低于5萬元。鎮政府對她回鄉創業也給予了扶持,前年幫她架設了一條長180米的用電線路,解決了企業擴大規模的用電難題。
2021年湯文平的養殖規模達到800余頭,銷售608頭,產值240萬元,純收入30余萬元。家庭年總收入達到50萬元,被評選為黃山區“最美家庭”。
(孫國鈞 項 俊 鄭忠華)
摘自安徽日報農村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