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意識強、懂市場、會營銷,是新農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一批在市場中打拼成長起來的“巾幗新農人”,靈活運用各種營銷手段,不斷拓展市場,讓家鄉的農產品煥發出新的生機。
走精品路線,
滯銷大米賣出好價錢
受市場行情變化的影響,家鄉產出的昔日貢米在市場上銷售不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巾幗新農人”、雨佳農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雨佳調整合作社經營模式,重新確定目標客戶群體,開拓中高端市場,并推出“莊主認種”“糧票定制”服務等營銷手段,重振好稻米的品牌影響力。
“80后”陳雨佳出生在寧安市渤海鎮上官地村。當地有著獨特的生態環境,產出的“石板大米”品質優良,歷史上曾為朝廷貢米。前些年,由于營銷方式落后,村里的好大米賣不出好價錢,甚至出現滯銷。2016年,大學畢業后在中學當體育教師的陳雨佳辭職回鄉,接手玄武湖大米專業合作社的銷售工作,著手改變家鄉大米營銷的被動局面。
為了更好了解市場,陳雨佳除了參加各地的農產品展銷會,還幾乎跑遍了南方各大城市,每到一個城市就直奔大超市和糧油店,觀察大米的銷售狀況,了解哪種大米賣得好、為何賣得好。在外面調研近一年,陳雨佳和合作社負責人決定,調整精品大米“石板大米”的銷售策略。
陳雨佳在調研中發現,深圳、重慶、成都等南方城市對東北大米接受度較高,于是,她著手新開辟南方市場;原來,合作社大米都是25公斤裝,不太適合城市小家庭消費,于是,她推出10公斤裝、5公斤裝和2公斤裝;她找專業人員重新設計,讓包裝更精美更有特色,更適合做禮品。
陳雨佳和村里的年輕人一起拍短視頻、搞直播,宣傳當地大米的特點和優點,展現從水稻種植到稻谷收割、加工的各個生產環節。他們還邀請客戶和消費者代表來種植基地體驗農事、感受農耕生活,拉近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和客戶的距離。近年,陳雨佳還探索實施了訂單農業模式,組織消費者到村里來當“莊主”、認購稻田和稻谷。
如今,上官地村的優質大米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忠實消費者,“石板大米”的品牌更加響亮,賣出了比以前更好的價錢,合作社水稻種植面積發展到1800畝,合作社成員憑著水稻種植走上致富路。
精準營銷,“高價雞蛋”也暢銷
雞蛋原本在市場上并不稀罕、也賣不上價,大部分養殖戶都實行批發銷售,江西省萍鄉市“巾幗新農人”、江西新農園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曾珊另辟蹊徑,發掘親子群體的需求,實施精準營銷,最終賣出了高于市場兩三倍的價格,年銷售額達到了3000萬元。
“90后”曾珊在萍鄉市安源區的一個工薪家庭出生長大,大學畢業后曾在外省做電臺主播,2012年回到家鄉創業。她牽頭成立了萍鄉市鴻遠種養專業合作社,在安源區高坑鎮泉江村租山地養殖珍珠雞和五黑雞,月產蛋量近2萬枚。
如此規模的產蛋量,銷售是一大難題。當地規模養雞戶都將雞蛋批量賣給蛋商,省事省心。曾珊決定自己零售,并定位于兒童群體進行精準營銷。剛開始,合伙人擔心會影響雞蛋的銷量,學貿易專業、又有自產自銷經驗的曾珊決定與合伙人“對賭”一把,希望放手讓自己干半年,到時候以銷售實績定輸贏。
議定后,曾珊一方面邀請寶媽帶著孩子到農場參觀、體驗,開展親子活動,建立互信關系,一方面建立客戶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采取各種方式吸粉。2014年年底,她組織開展了一次給親子家庭免費贈雞蛋的活動,兩個月里,公司的產品就獲得了10多萬次點擊量,公司送出了價值10萬元的雞蛋,贏得了大批網友的關注。隨后,她就著手把這些網友轉化為自己的客戶。
和普通雞蛋不同,五黑雞蛋為綠殼。幾經琢磨,曾珊推出了“新鮮蛋”和“初生蛋”兩款產品。新鮮蛋是五黑雞產下半天之內的雞蛋,蛋質新鮮,初生蛋是五黑雞產下的“處女蛋”,蛋體較小,形如鵪鶉蛋,寶寶喜愛,一次能吃兩個。
上述兩款產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寶媽和孩子們的喜愛,雖然價格比當地五黑雞雞蛋高出兩三倍,仍然十分搶手。2015年上半年,曾珊農場的雞蛋月銷售額就由原來的100萬元增加到200萬元。合伙人“輸”得心服口服。
曾珊沒有止步。為確保產品暢銷、長銷,她一邊鞏固已有的市場,一邊開拓新的市場。借助漸漸傳開的“蛋姐”名聲,她利用各種平臺和機會,為自己的產品代言,以清純的形象打造“寶貝蛋”品牌。2020年,她開啟直播帶貨模式,出鏡推介自己的產品,把產品銷到了省內外,每年銷售額穩定在3000多萬元。
打造新銳品牌,
大眾水果成功“出圈”
在南方,柑橘種植十分普遍,經營者大多打產地品牌,個性化不太鮮明。廣東省廣州市“巾幗新農人”、廣州市啟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鄧迪方大膽引進國外農業種植體系并加以改良,自創“玫瑰柑”品牌,產品受到消費者認可。
鄧迪方出生在從化區江埔街錦二村,祖父和父母兩代人都是玫瑰花種植戶。2014年在國外讀完大學后,她先在廣州從事保險推銷工作,一年后回到從化創業。她沒有效仿父母種花,經過考察調研后,在鰲頭鎮鹿田村承包一塊綠化林地,引進種植經過改良的沃柑新品種。
沃柑還未掛果,鄧迪方就開始謀劃和實施自己的營銷策略。專修市場營銷的她深知,品牌是決定產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何讓自己的品牌個性更鮮明、更具辨識度,鄧迪方頗費了一番心思。
靈感來源于實踐。剛開始,鄧迪方的種植園使用的都是買來的有機肥。有一天,她突發奇想,將父母玫瑰種植園里的玫瑰花殘渣收集起來拌入牛糞,制成有機肥。結果,施入這種肥料的果樹長勢更好,結出的果子也更加香甜可口。鄧迪方給自己的柑橘取名“玫瑰柑”,并通過自媒體、社交媒體、大眾媒體等渠道及相關活動進行宣傳推介。
“玫瑰柑”名稱獨特,自帶浪漫氣息,經過一段時間的宣傳,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熟知。2017年底,種植基地首批“玫瑰柑”開始掛果,產出60多萬斤,投入市場后很快銷售一空,給她帶來了上百萬元的收入。隨后幾年,公司與廣東省農科院合作研發,陸續推出了玫瑰柑普、玫瑰柑果酥、玫瑰柑果汁等系列產品,先后打入省內外的中高端水果市場,受到消費者追捧。(史玉根)
摘自《中國婦女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