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園里,采茶工頭戴遮陽帽,身背小竹簍,三三兩兩分布在茶園里,雙手上下翻飛,動作熟練地采摘茶青。微風中,不時傳來一陣陣歡快的采茶歌聲。
家住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廿埠村時莊組的村民黃美英吃完早飯,就趕緊來到基地采茶。“一天下來可以采收三四斤鮮葉,按一斤40塊計算,能掙到150塊錢左右。”她手捧新摘的嫩綠茶葉,樸實的臉上堆滿了藏不住的笑容。
在公司務工的這些年間,黃美英每年大約150天在基地采摘茶葉、除草、施肥,一個人就有近2萬元的工資收入。“同樣要下地,過去是農民,如今在上班。”她打趣說,自己“泥腿子”當了大半輩子,到頭來居然成了“上班族”,“感覺這日子越過越敞亮。”
同樣嘗到茶葉產業化發展“甜頭”的,還有湯池鎮馬槽村新圩組的村民周桃芝。
最近一段時間,現年73歲的周桃芝每天都習慣性地到山上自家的茶園轉悠幾圈。“年齡大了,沒力氣種地了。把延包土地流轉出去可以在家坐等收租金,茶余飯后出來散散步,感覺心里特別舒坦。”他說,在享受自然風光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這就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現在不一樣了,原來分文不值的荒山變成茶園,土地成了香餑餑,真的值錢了。”前些年,周桃芝將自家的8多畝荒地“交”出來,租給安徽白云春毫茶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茶樹,“每年光地租就有5000塊錢的‘進賬’,還過上了清閑的生活。”
分水村的好茗茶葉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采取股份入社,按照“保底分紅+股份分紅”等形式,為社員創造了一個穩定持續的增收渠道。這種模式也得到了廣大社員的一致認可和支持。
合作社理事長季申付說,今后合作社將帶領社員在加速茶園建設、加快茶產業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讓更多的村民依附在茶產業鏈上穩定增收,走出了一條“靠山吃山、以茶帶富”的鄉村振興之路。
縣茶葉協會會長趙玉貴說,在茶葉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協會結合中央政策和自身實際,引導農戶把土地流轉到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實現規模經營,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可就地就近就業,同時鼓勵他們在合作社或農業公司入股,“這樣農民就可以‘種一塊地賺三份錢’。”
“茶產業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趙玉貴表示,接下來,協會將進一步整合優勢資源,調整產業結構,使“美麗產業”成為山區群眾增收致富的“發財產業”,促進產業更旺、鄉村更美、農民更富。
如今,一片小小的茶葉,已成為助力廬江縣村民奔向共同富裕的“金葉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