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被幾乎均分的這一天,炎熱漸消,綠葉轉黃,黑夜以此為界開始被拉長,廣袤無垠的農村土地上也迎來了秋收、秋耕、秋種的重要時節——秋分。
自2018年起,這一天被國務院正式同意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節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極具鮮活現代感及儀式感的節日,人們對豐收的喜悅更多了一份真實感知。
現代思維點綴著傳統文明的同時,我們也觀察到,有這樣一群“新農人”,正乘著互聯網新技術的“快車”,將短視頻、直播、商城貨架等全域興趣電商模式作為他們的“新農具”,講述不同以往的豐收故事……
川渝小鎮里的“水果大王”怎樣煉成
坐落于我國西南、北緯30度的一個“巴適”小鎮——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氣候,被稱作“水果之鄉”。這里平均海拔1400米,氣候垂直變化顯著,晝夜溫差大,水果品種豐富,從海拔1000米的草莓、金花梨,到海拔1400米的脆紅李、白鳳桃,再到海拔1600米的甜櫻桃、蘋果等,四季鮮果不斷。
“80后”的冉可七,生于九襄鎮一戶普通人家。大學畢業后,冉可七回到了漢源縣城,在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原本不出意外的話,她的工作生活應該會圍繞在辦公室、出租屋和職場進階中進行,但自小便“膽子野”、不喜循規蹈矩的她,想要回到從小長大的鎮子,尋找“自由單純的新生活”,也奔赴了青梅竹馬的愛情。
冉可七與蘿卜哥一同長大,冉可七考上大學后,蘿卜哥則一直留在家鄉打零工,進過廠子,也做過長途貨車司機。單純依靠體力掙錢的過程十分艱難,得知冉可七要回家時,蘿卜哥也有了向前邁一步的想法。不久之后,二人便一同踏上了創業之路。
冉可七和蘿卜哥用全部積蓄“搞了個合作社”,在家里近200畝的土地上一邊種樹,一邊養雞。
然而辛苦并未換來同等收獲,他們種的樹缺乏銷路,養的雞也開始“成堆成堆地死”。“當時所有的積蓄幾乎都賠進去了,真的太困難了。”蘿卜哥說。
現實逼迫著二人轉變思路、做出改變。觀察到“我媽快60歲了還拿著手機看視頻了解外面的世界,村里的大爺大媽都有智能手機,每月用的電話流量比我還多”后,他們有了做短視頻的想法。
沒有過多猶豫,2019年,二人正式開始運營賬號“冉可七”。
上樹摘果、下河撈魚、湖邊野炊……他們將鏡頭更多地聚焦在“展示家鄉,宣傳農村美好生活”上,記憶里的成長故事變為創作靈感,與城市截然相反的慢節奏生活開始吸引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創業多年,冉可七和蘿卜哥第一次切實看到了“希望”。
轉年,有了一定人氣積累后,他們開始嘗試抖音電商帶貨,專門銷售家鄉的水果農特產。“真的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可結果卻完全出乎他們意料——首次直播當日,冉可七在抖音電商平臺便賣出了500單車厘子。此前因交通閉塞、信息流通慢而銷路不暢的水果,訂單蜂擁而至。
意識到這是一條可長期發展的道路,冉可七和蘿卜哥在鎮上招聘了幾位員工,成立了一個小型電商部門。不過電商直播行業競爭激烈,他們的起步不算早,除了要克服初期電商物流、賬號運營等新手挑戰,直播掉粉現象也開始出現。
這一次,他們再次“挺住”了。
近年,抖音電商推出了“山貨上頭條”等長期助農項目,在開設線上電商專場和培訓會的同時,也將目光聚焦到了鄉村“人、貨、場”,幫助地方新農人和農貨商家成長,推廣地標農產品。冉可七和蘿卜哥趕上了這波助力。
“關注度和曝光度明顯變多了。”直播帶貨的經驗逐漸積累,冉可七舉例說,“一個月就可幫助家鄉賣出20萬單冰糖李,而且回購率和好評率都很高。”
九襄水果在直播間的整體銷量上去了,冉可七和蘿卜哥開始考量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之法。
冉可七他們找到了一些果農,并承諾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果子。“我們告訴他們什么都不用擔心,踏踏實實把品質弄好就行,我們總有辦法把果子賣出去。”
此后每到水果豐收時,冉可七和蘿卜哥便會準時到果農家選果:“品相、口感不好的次果、爛果都不要,大家買回家不認可的品種以后也不會考慮。”
以供應鏈的方式運作,他們又拿到了川渝一帶其他果林的部分銷售權,直播帶貨事業越做越紅火。
如今,在冉可七和蘿卜哥的工廠里,每天有200多人在線工作,“完全有能力承接十幾萬的日訂單量”。其中,負責分揀、打包、裝箱的工人,有90%是鎮上的“留守寶媽”。她們一天的基本薪資為160元,還有兩頓免費工作餐。“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勞動掙錢,她們也擁有了更多表達和收獲的權利。”
“現在鎮上的人看見我們都特別高興。”談起這個話題,冉可七和蘿卜哥的語調變得輕快,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他們身上的擔子未曾放下,但當每次路過村民家門口,聽到“大家指望著你們,可得好好干啊”時,二人便覺得返鄉創業的一切艱辛都有了意義。
“小菌菇”托起致富“大產業”
在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鄭仁江家三代人都在此種植菌菇。
二十多歲時的鄭仁江本不想留在家中繼承父業,決定奔赴大城市獨自闖蕩,哪怕同樣是做菌菇生意。但不久后他慢慢發現,家鄉的菌菇產業越來越紅火,村里通了路,基礎設施逐漸完備,這讓他決心返鄉創業。
幾年時間內,鄭仁江將原先父親蓋的4座菇棚擴建到了16座,慢慢又升至37座。生意看似紅火,但是鄭仁江清楚,低買高賣的二道販子會搶走村民的利益,這始終不是長久之計。
2016年,曾做過村干部的他決定在家鄉創建公司,在產銷一體的經營模式下,舍去中間環節,直接與全國各地的商超、農貿市場進行合作供貨。也正是在此時,他與同樣回鄉創業的表弟黃忠生一拍即合——一個有豐富的土地、工人資源,一個有充足的科技、文化知識,兩人決心將古田菌菇產業不斷壯大。
慢慢地,公司形成了從菌菇種植、作物運輸,到工廠加工、前端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員工也從起初的四人,發展到了上百人的規模。
在政府支持下,公司還在當地成立了農業合作社,聯合村民一起種植銀耳、從事菌菇產業。“種植完后,統一進行烘干、加工、銷售,所有的社員一起參與分紅。我們以社員為單位,一戶社員可能有四五口人,現在有兩百多戶社員。”黃忠生介紹。
不過,盡管產業鏈條完整,產業發展欣欣向榮,一些產業帶上的未得到解決的痛點卻始終橫亙在人們心上,如某些品類市場窄、消費者認知度低、產業品牌附加值弱等。
為此,鄭仁江、黃忠生和縣里的其他從業者們,紛紛探索起“小菌菇”的“新路子”。
2020年,黃忠生開始自己摸索短視頻與直播,公司也逐漸將視線轉投電商,之后就在抖音電商上注冊了“中菌食品專營店”的賬號,幾個合伙人一起,決心做大電商事業。
“平臺提供培訓,讓我們能快速學習如何運營賬號。”此外,黃忠生還表示,在抖音上只要沒有發錯貨或者其他品控售后問題,發出后14天左右就能收到貨款,大大縮短了回款時間。
銷量只是一方面,黃忠生說:“對我們農民來說,穩定的收入才是前提,通過電商增加了銷量,農民有穩定的收入在口袋里。”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豐收時。鄭仁江感激曾經熱血創業的自己,他始終相信并期待:“大家在村里就能賺錢,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安 彤)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