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好友,一壺清茶,溫暖的炭火保持著茶水適宜的溫度,大家盡情分享著身邊的趣事,把茶言歡……圍爐煮茶,是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黃艤鎮“聚興家庭農場”去年冬天開發的一個休閑項目,至今仍熱度不減。作為農場主人,“90后”劉雪琴懷揣“綠色夢”,從金融白領變身“農場主”,打造觀光型家庭農場,帶動當地群眾就業增收。2021年,農場被評為“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劉雪琴也先后獲得“瀘州酒城英才·鄉村振興之星”和“瀘州市十佳農民”等稱號。
返鄉創辦家庭農場
“我從小就喜歡擺弄花花草草,自學了很多栽種、移植、養護的知識,心里一直有個‘綠色夢’。”劉雪琴是黃艤鎮王河村人,從小便與家鄉的綠水青山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高校畢業后,她進入瀘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雖然待遇還不錯,但忙碌的工作讓她身心疲憊,于是,她決定回鄉創業。“觀光農業前景很好,家鄉位于董永壩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北區,離瀘州市區半小時、距高速路口僅僅5分鐘,地理條件非常好。”2019年底,她毅然放棄了優厚的待遇,返鄉創業。
說干就干。當年,她就流轉了40余畝土地,建起以培育花草、果苗為主的農場。“以前,這里的雜草比我還高,建農場工程量很大。”家庭農場建立初期,請來的工人都是附近農民,由于缺乏種植苗木的經驗,經常出現移栽的苗木不出苗、僵苗等現象。為此,劉雪琴采取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操作、一對一指導培訓等方式,提升栽種存活率。
“當時由于我們打的排水溝不夠深,突遭強降雨,農場內澇,導致嫁接的櫻桃苗部分苗圃澇死、僵苗,這一次就損失了十萬元。”回憶起三年前那場暴雨,劉雪琴還心有余悸。
雖然困難重重,但把自己的愛好變為工作,劉雪琴依舊干勁兒十足。除草、育苗、補栽、移栽……她不斷搜羅,引進800余類苗木品種,觀光農業園初具雛形。
創新打造“花園農場”
“來來來,擺好造型,注意表情,一、二、三……”沐浴著燦爛陽光,歐月、西洋大濱菊、百子蓮等品種花開正艷,眾多游客在農場里拍照打卡。
為了打造農場的“鄉村花園氣息”,今年,劉雪琴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還新增手工DIY、花園烤肉等定制活動,不斷推陳出新,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鄉村生活”體驗感。
“我們以培育第一產業苗木為主,同時延伸到第三產業。”劉雪琴介紹,為了做大做強農場苗木,農場通過抖音、淘寶店等線上銷售與線下銷售相互引流轉化,同時,還延伸到圍爐煮茶體驗、為游客設計庭院等服務,并持續創新發展。
周邊產業場外“開花”
“平時我負責苗木栽種、移栽等,雖然跟自己栽種莊稼有相似之處,但需要更加精細呵護,馬虎不得。”移栽著一棵棵木本繡球花,清涼寺村一社的梁祖珍說。
梁祖珍在農場工作一年了,在休息空檔,她倚著鋤頭、掰著手指算起了賬:“現在給農場干活,一天有80元收入,一年收入增加了2萬多元,而且離家近,還可以照看家里。”
據了解,目前,農場每年吸納當1000余人次就業,人均增收6000余元。與此同時,農場日益增加的人流量,給當地群眾帶來不少致富的“金點子”。
退役軍人曹露非常喜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退役后她也進行了系統學習。注意到農場帶來大量客流的廣闊市場,去年10月,她創辦“吳香非遺文化手作藝術坊”,將方巾、漁夫帽、旗袍等20多類藝術品賣到了全國各地。
沿著開滿玫瑰花的“花墻”,不少小攤販在吆喝,涼面、土豆花、玩具……各種小攤琳瑯滿目,游客往來絡繹不絕。新型消費場景帶來更多消費方式,農場周邊還新增農家樂3家,小攤點10余家。
“我們將持續引進新品種、新理念、新方式,讓這里成為大家休閑娛樂的‘夢想家園’,同時,全力以赴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為家鄉的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談及未來打算,劉雪琴信心滿滿。
(劉傳福 李 悅)
摘自《中國婦女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